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始終對流經桐城青草鎮的大沙河情有獨鐘,這不僅僅是一條家鄉的母親河,更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童年時代,大沙河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兩岸風景優美、鳥語花香。我曾在大沙河畔讀書、放牛、割稻、插秧、游泳、捉魚,美好的時光、難忘的歲月與美麗的大沙河一直緊緊聯系在一起……
大沙河發源于大別山南麓岳西縣巍嶺鄉叢毛尖,海拔高度近1500米,流經潛山市黃柏山區至沙河埠出山口,至青草鎮徐漕村尖刀咀分為柏年河和人行河,至烏魚宕匯合,經賭其墩入菜子湖。大沙河豐厚的乳汁滋潤了兩岸的人民,一年四季澄澈的河水一路叮咚,訴說著大沙河不平凡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
1969年的夏季,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給大沙河沿岸的青草人民留下了永遠抹不掉的慘痛記憶,那次特大洪水撕破了大沙河的咽喉尖刀咀河壩,沖毀了下游的良田,導致顆粒無收,農業生產損失慘重。
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水的無情侵襲,勤勞睿智、樸素寬厚的大沙河兩岸人民痛定思痛,興修水利,加固大壩,特別是隨著擁有“小三峽”之稱的下滸山水庫的建成使用,肆虐的洪水終于被牢牢困在了大沙河的河床里,兩岸人民也徹底結束了水患的困擾,從此真正過上了海晏河清的幸福生活。
我曾經無數次地徜徉在大沙河的河埂上,欣賞著大沙河兩岸美不勝收的靚麗風景:清澈見底的潺潺流水、洋洋灑灑的蒼翠竹林、綠色耀眼的蔥翠楊柳、美輪美奐的沙河落日、星羅棋布的新型城鎮、錯落有致的美麗村莊、郁郁蔥蔥的巍巍青山……但是,無論大沙河怎樣變遷,在我的內心深處,河水總是那么清澈、那么文靜、那么迷人……
從大沙河一直往上游觀賞,就到了聞名遐邇的千年古寺——釣魚寺。釣魚寺人文薈萃,底蘊深厚,地理位置險要,前面河水悠悠,后面群山環繞。小時候我對釣魚寺一直心馳神往,是因為曾經聽老一輩說過一段美麗的傳說:釣魚寺對面的大山上隱藏著一個修行的千年巨蟒,巨蟒的頭部在釣魚寺,尾巴還在岳西。后來,每次去釣魚寺游覽,我都要登上釣魚臺,仔細眺望釣魚寺對面的大山,看看那里有沒有什么新的變化,巨蟒真的修煉成精了么?盡管沒有看到巨蟒,但極目遠眺,一望無際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更有昔日姜子牙釣魚臺垂釣的美麗傳說增添了釣魚寺的魅力。
釣魚寺上游的下滸山水庫,波光粼粼,雄偉壯觀,宛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美麗的大沙河畔,它以宏大的氣魄牢牢控制住了水患,護佑著大沙河兩岸的人民,默默地造福蒼生。現在,下滸山水庫已經把這里的綠水青山悄悄蝶變成金山銀山,在這塊綠色的土地上寫下了新時代大沙河兩岸人民科學治水的新篇章……
歷史見證了大沙河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沙河的有效治理,讓這里的人民重新充滿了歡樂和愉悅,大沙河就像一條長長的綠色玉帶,揮舞在希望的田野上。如今,沐浴新時代的陽光,大沙河兩岸匯成了一幅和諧自然的美麗風景畫,特別是擁有4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青草鎮,煥發出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青草鎮,舊稱青草塥,位于桐城市西南,與懷寧、潛山兩縣(市)毗鄰,一直是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青草塥因為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預言“五百年前是沙洲,五百年后樓上樓”而名聲大噪。小時候我去青草塥,聽大人說橫街有一棵幾百年的古樹,就是當年劉伯溫拴馬之樹。每每看到古樹枝繁葉茂,我就感慨萬千,美麗的大沙河,因為歷史悠久而熠熠生輝……
桐城西鄉有句名諺:“跑之一趟青草塥,家來講之不得歇。”意思就是去了一趟青草塥,回家就有說不完的趣事,兼有洋洋得意的感覺。當地居民利用這里水陸通暢的有利因素,特別是大沙河發達的水運條件,開始進行商貿活動,街市由此逐步形成。山區的湖北英山和安徽的霍山、潛山、岳西的農民將土特山貨用竹排木筏借助大沙河運抵青草塥,換回生產和生活必需品,故而形成湖北、安徽兩省十多個縣的農副土特產品集散地,也成就了青草塥的繁華。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就是我熱愛的故鄉,這就是我心中永遠魂牽夢繞的大沙河!現在,我好想去大沙河邊掬一捧碧水,回到天真無邪的童年時代,好好親親我的母親河!大沙河,漸漸煥發出越來越美麗的風采,越來越嫵媚,越來越多姿多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