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九斤老太”這個人物,出自魯迅的短篇小說《風波》。因為老太太的男人“老太公”出生時重達九斤,所以被人喚作“九斤老太”。我對“九斤老太”不大感興趣,倒是覺得“九斤”這個名字挺有個性。前些天看到一新聞,說“最近遇到一個奇葩的名字——‘十斤半’,后來才知道,原來他是用出生體重取了名”,覺得這也算新聞的人,我想一定是沒看過魯迅的小說《風波》。
小時候,我有一鄰居,年紀跟我大哥差不多,是從新安江畔移民到我們村里的,名叫“十斤”,卻偏又姓錢,這“錢十斤”“錢十斤”地叫喚著,誰聽都忍俊不禁;我讀中學時他們又遷回去了。今年清明上墳山時,我又遇到他了——回來替他父母掃墓,依然是魁梧不減當年,十斤嘛,可以想象的。
奇怪的是,我至今尚未聽到有人叫“四斤”“五斤”的,想來出生時超出一般的體重,亦是一種榮耀,是可以顯擺一番,用它來做名字,應該就是最素樸的顯耀吧?
我有個女同事,她男人兄弟三個,老大叫六九,老二叫七三,老三就是她男人了,名字卻不是數字了,感覺就像陡然換了個頻道,通俗瞬間變成了文雅,讓人一時無法適應。做妻子的自然就很敏感,問:為何你老三不是這樣的名字,而是叫育林?育林就是她男人。于是男人就解釋說,本來是該有的,只是出生時祖父恰好七十七歲,大家感覺叫七七不吉利,就沒用了。男人還順便幫她普及了一下當地的風俗:孩子出生時,其家人便用孩子祖父的歲數來做名字,他大哥出生時祖父六十九歲,那就叫六九;二哥出生時祖父七十三歲,自然就叫七三;他出生時祖父七十七歲,原該叫七七的。不過,這風俗僅適用于男孩;不像體重入名,不分男女。這男孩成家以后,就可以不用這名字了,熟悉這風俗的村人就改呼其大名,以示尊重。
當然,也有些人則一直是這么被叫下去。比如我二嫂的父親一輩子都叫“五四”,現在八十多,還叫“五四”。早先,我一直以為他是五月四號出生的,而另一個叫“五十”的,我則以為是一九五〇年出生的,可一推算,年齡又不相符,不過當時亦沒細想。
我們縣城里有個著名的理發師,名叫七〇。照此風俗推測,這“七〇”應該不是指一九七〇年,有可能是說他出生時,其祖父恰好七十歲。
這風俗,我們現今覺得非常好玩,當然更多的是覺得不可思議:名字怎么能這么取呢?極不嚴肅嘛。可如果不懂得這風俗,有些東西你還真是無法理解。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研究《紅樓夢》時,曾引用過一道奏折,那是曹雪芹舅公李煦家被抄以后,總管內務府所呈的。當中有這么一句,“計仆人二百十七名,均交崇文門監督五十一等變價”。此句中的“五十一”,周汝昌認為是人名;而現代作家張愛玲則認為是“五十一個等級”,即“分五十一個等級定價變賣”。
孰是孰非呢?多年以后,知名學者莊信正研究《清代人物志傳略》《雍正御批》等史料發現,滿人有用數字命名的風俗,“例如生時祖父年七十一歲,便叫‘七十一’”,并說《郎潛紀聞》上就有“滿洲七十一撰”等語句。
照此看來,當年滿人用數字命名的風俗,是不是早已流傳到我們這里呢?
其實,用數字入名,我國古代早就有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又叫李十二;宋代著名詞人柳永,又名柳七。古時,人們喜歡以人的排行來相稱。當然,這個排行不是家里的排行,而是整個家族男子的排行。這個習俗,今天還能見到些痕跡,我內人的叔叔在高校當老師,可每次回到老家,上了歲數的鄉鄰見到他,必喚其“老五”。
內人的叔叔,兄弟四人;可在他王家家族中,他卻排行第五,故又取名“老五”。
所不同的是,一種是用其出生時的體重;一種則是取其出生時,祖父的歲數;還有一種,便是取其在族中的排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