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很有節奏的咣當聲中,火車犁開冬陽的斜暉,在淮北大地上一路向北,間或發出一聲低沉的長鳴。車窗外凋零的楊樹、灰白色的電線桿以及枯萎的雜草都迅速向后退去,遠處綠油油的麥田如喝醉了一般,在如水的夕陽中不停地旋轉。我把目光射向車窗外,想好好欣賞下窗外久違的鄉村風景,可心卻如暗谷深林中的幽靈一般飄忽不定,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我知道,我那無可救藥的書癮已經來襲,只得從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文學雜志,又一次在微微顛簸的火車上啃讀起來。
多年來,因為工作的原因,我需要走南闖北到處流浪,早就把疾馳的火車當成了我的移動書房。那從天際而來的泛著亮光的兩條平行鐵軌,仿若從遠方伸來的一雙手,接我走進長長的“書房”,奔向未知的遠方。
我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有很多的時間,都要踩著長長的火車在廣闊的大地上漂流,這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火車上有時人很少,但大都比較擁擠,過道上、車門旁、洗手處都塞滿了男女老少,像拉貨一般。人多自然嘈雜,說話聲、咳嗽聲、呼嚕聲、玩游戲的滴滴聲、嗑瓜子的咔咔聲和間或響起的兜售香煙啤酒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我依然是個喜靜的人,但長期出差的我,早已習慣了這些聲音,覺得它們就像曠野密林里的山風和鳥鳴,是寂靜環境里的背景音樂。在這樣的場合讀書,我并不覺得辛苦或者別扭,反而有點迷戀這樣的讀書方式,如同唱歌的人有了音樂相伴,便能更好地施展嗓子一般,在輕微的顛簸中讀著他人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容易讓我如《聊齋》中的鬼神一般飄然入書,思考著自己及他人顛沛流離的人生。這是在安靜的書房中花三倍乃至五倍的精力才能達到的讀書效果。安靜與熱鬧同在,現實與虛擬交叉。久而久之,沒了“顛簸”的伴奏,反而讀書不香甚至讀不下去了。每一次踏上火車捧起書本,我都希望旅途能長一些,再長一些,最好是我人生中最長的路。為了能有充足的時間看書,我出差不喜歡坐飛機,那種剛捧上書本,就要放下的感覺很不過癮。當然,也不喜歡坐汽車,汽車太不平穩,轉來轉去晃得我眼花。只有火車上適合我讀書,那種在火車上讀書的好,不在上面經常讀書的人又怎會明了?
每一次旅途的起點和終點,都在一個水平面上,疾馳的火車似乎一點都沒有進步,但我卻借助著閱讀過的一本本書,攀到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度,明白了我為什么而活和活著該做些什么。
火車不緊不慢地走著,我不緊不慢地讀著。那些被我閱讀過的大大小小的書,它們像一個個淡定的老人,其實也是在閱讀著我的一次次旅行和我漫長的人生。
在外漂泊,總會有一絲牽掛涌上心頭,有書相伴,人生的路好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