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年過花甲,回想六十多年人生經歷,真正與自己為伴時間最長的就是書籍。
先說買書。最初有關書的記憶,源自兒時對小畫書的迷戀。兒時,家里還是很清貧的,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擺設,只有一個占據了半面墻壁的大書柜。父親愛讀書,為培養我們兄妹三個從小愛讀書的好習慣,每個月都會給我們買三本小畫書。對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形象生動、故事感人的小畫書,就是我們最早認識世界的啟蒙讀物。
工作后,開始花自己掙的錢買書。那時每月工資18元,工資一發,留下10塊錢的伙食費,余下的錢都買了書。我第一次用自己掙的錢買的書是《紅樓夢》。那時書價不高,一套四本的《紅樓夢》,只要3塊4毛錢。雖說書價不高,但也經不住我那樣花錢,所以每到月底,口袋比臉還干凈。兩年學員期結束,工資長到22塊,依舊還是每月10塊錢的伙食費,其他的還是買了書,《戰爭與和平》《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三國演義》《家春秋》《林海雪原》等中外名著,都是那時買的。
那會,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無齋說齋》,文中寫道:“猶如畫家希望有自己的畫室,鋼琴家希望有自己的琴房,乃至一個木工師傅希望有自己的工作間一樣,我渴望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書房。”寫這篇短文時,我住在單位一間堆放舊物的小倉庫里,屬于我的300余冊書分別裝在四個編織袋里,一個挨一個地靠在墻角處。
再說讀書。人生快意之事,莫過于清晨沏一杯茶,捧一本書,坐在向陽窗下。茶的清香伴著文章的優美一同滋潤肺腑,仿佛走進另外一個世界,感知天地悄然輪轉,聆聽鳥兒啁啾鳴唱,思想在文字浸潤中升華,心在另一個世界里陶醉。書的魅力就在細細品味中展示出來,無須用語言表達,閱讀的最好感覺,就是去享受一段清靜恬美的時光。
讀書使人明智,能提升人生的高度。“高度不一樣,你的胸懷和格局也不一樣。你從20樓往下看,全是美景;但是你從2樓向下看,全是垃圾。”因此說,讀一本好書,才能看得遠,才能充實自己的智慧人生。讀“紅樓”而知興衰,讀“三國”而懂謀略,讀“水滸”而曉義氣。讀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泊秦淮》、李白的《靜夜思》,那種感恩自省,那種憂傷悲哀,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仍然刻人心懷,猶同身受。不同風格間的碰撞,始感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叫好;傷感處,止不住淚眼模糊;激憤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
讀書不僅帶給我快樂,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地就會產生一些想法。于是,寫作由閱讀而延伸出來。開始寫出了自己真誠、幼稚的小短作,懵懂也喜悅地踏上文學路。大半生過去了,讀書沒讀出個什么名堂,寫作也沒寫出個流芳百世的佳作,用朋友和家人的話說:最多算是個半俗半雅之人。
驀然回首,讀書幾十年,如果真要是自己給自己做個小結的話,我的體會是,讀書就是潛移默化的浸潤。心境不好時,讀書得以改變心境;心境好時,讀書可以改變書的意境。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讀《創業史》,對恍如隔世的人物故事,雖然感覺有些陌生,但卻被那代人的奮斗精神所感動,柳青的名字從此深深地印在腦海里。路遙在小說《人生》的扉頁引用過柳青的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我把它作為座右銘,寫在日記本上,時刻提醒自己走好人生之路。
古人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買書、讀書,見證了我大半輩人生經歷。我不知道還能與書相伴多久,但只要還活在這個世上,一杯清茶,一盞昏燈,一卷閑書,心神歸一,悠閑而安靜,沉默又陶然,足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