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看武俠小說,書中人物最快樂的時分,往往不是逍遙游蕩的時分,而是學藝之時。
比如郭靖向洪七公學藝,每一天“天方微明,郭靖便起身到松林去練那一招亢龍有悔”“雖悟性不高,但只要學到一點一滴,就日夜窮鉆苦練,一個月之間武功前后已判若兩人。”
那種爭分奪秒、每一天都有所進步、最后判若兩人的感覺,大概,我猜,便似這一具肉身的可能性不斷地增加,便似一個人視力不斷變好,聽覺不斷增強,房間的窗戶被打開,舉腳便能到達遠處的感覺吧。
幾年前讀到一本書叫《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患了絕癥之后寫的,也許因為作者身處這樣的極端情況,所以他對生活的選擇更讓人印象深刻。
很多患了絕癥的人選擇在家里休養,這名作者是一個神經外科醫生,他決定繼續工作,走上手術臺。他的工作很辛苦這毫無疑問,但這還不夠意外,更意外的是他還決定生孩子。生孩子這個選擇意味著什么?我想意味著他的心態上,不再是一個將死之人,而是一個繼續綻放生命,把人生活出充分的力量的人。
他這樣寫道:“多年前我就發現,達爾文和尼采有一個觀點是一致的:生物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奮斗求生。沒有奮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畫里身上沒有條紋的老虎。多年來與死亡并肩而行的經歷,讓我更深刻地懂得,最輕易的死亡有時候并非最好的結局。我們就此事進行了長談,我們決定要孩子。我們要繼續活著,而不是等死。”
對生命的珍惜,并不是把生命供起來,做“養怡之福”,讓生命成為“畫里沒有條紋的老虎”。失去條紋的老虎,就是失去了緊張感的老虎,更像一只貓。適當的緊張感才能增加幸福。
不免想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會舍不得孩子吃苦,作為父母的我們,設定了孩子本能不愿意吃苦,只愿意躺平,這個設定不知不覺地塑造了孩子。有時候我大膽地猜想,孩子未必不能理解,勤奮與快樂之間那更加深刻的唇齒相依的關系。
有一次,家里來了一個兒子的同學,在背誦老師布置的王維的詩: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黃金”一句常規解是煉丹術中一種仙藥的名字,但兩個孩子卻有自己的看法,有一個認為,黃金在這里指的是人生的成果成就,白發蒼蒼的時候,覺得事業無成,所以悲雙鬢。
有一個認為,黃金一句與白發聯系起來,指“點石成金”不可能,白發變不了黑發,石頭也變不成黃金,沒有什么可以貪圖方便的事。
講完這些大道理的他們,可能還是繼續玩游戲,打怪獸。倘若如此,那是因為他們的知行還無法具備操作性地統一起來,奮斗沒有成為生活里可以操作的一種習慣。所以,即使他們能明白“黃金不可成”的悲哀,能領悟“點石成金”的不可能,但具體到生活中,還是不知道如何積跬步以至千里地去達成。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