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晚飯后,女兒拿起畫筆開始臨摹一幅風景畫。畫面近處有一口水井。恰好端著茶杯路過的我看到此井,心頭不覺一動,回想起兒時家中的那口井。
記憶中,當時我們住在省城逍遙津公園西大門附近的宿州路上。我父母帶著我和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堂弟、堂妹等十幾口人居住在一個大家庭里。為了緩解用水的短缺,我父親和兄弟一商量,便找工匠在院子的角落處挖了一口水井。從此,這口井便伴隨我成長,度過了花開花落,斗轉星移的青蔥歲月。
夏日的清晨,父母挑選好一個完整的西瓜,放入網兜,掛上重物,再將網兜口扎緊,連接一根塑料長繩,慢慢放入水井,沉入水中,再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墻上的固定處。有時為了圖方便,也可直接把西瓜扔入水井中。美中不足的是這樣的話,西瓜是浮在水面上的,只能冰鎮一半。
待到夕陽西下,父母下班,忙完晚飯后,就要張羅乘涼了。因為室內太熱,我們只能在室外納涼。我家的隔壁是個倉庫,門前有一塊空水泥地。我父親或者叔叔們下班后,首先要打上幾桶清涼的井水,沖洗那空地。說來也怪,幾桶井水潑過之后,立刻帶走了地面的溫度,隨之而來的風也是涼爽的。
接著各式各樣的竹制涼床就從家中搬出,有大的,有小的,有帶腿的,有不帶腿的。更有簡單的,直接在地上鋪上涼席。還有的在竹制涼床前放置了電視機,播放著精彩的節目。這時便是我們這些孩童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了。大人從水井中打撈出冰鎮了一天的西瓜,而我們早已經急不可耐了。在冰涼的井水中浸泡了一天的西瓜十分誘人,咬上一口,那甘甜的汁水帶著沁人心脾的涼意,順著喉嚨,直達全身。頓時感覺每個細胞瞬間從夏季的炎熱中被解救了出來,每個毛孔都散發著舒適的愜意。日復一日,我始終認為西瓜就應該是這樣的。某日,父親下班回家順路買了西瓜,未經井水的冰鎮就切開食用。我恰好午休剛醒,拿起便吃。只一口,就抬頭問父親西瓜為什么是熱的。父親一怔,隨即大笑,告訴我原委。
微微涼爽的晚風輕輕拂過,看著電視,或是西游記,或是大俠霍元甲,又或是各種體育比賽。耳邊不時傳來人們的掌聲,想來應該是為中國女排的出色表現而加油鼓勁吧,也可能傳來拍大腿的聲音,估計是為了中國男足與某個必進之球失之交臂而扼腕痛惜吧!
當時的我只是想著,有了這樣美好的生活,夫復何求?帶著這樣的想法,慢慢進入了夢鄉。父母給我們拿來毛巾被,仔細地蓋好,只留出鼻孔呼吸(防止蚊蟲叮咬),這才安心睡下,直到次日清晨被父母叫醒,收回竹制涼床。
夏去冬來。與夏日井水的清涼不同,冬天的井水有著三分暖意。相比起時常因凍住水管而不能用或是徹骨寒冷的自來水,我們更愿意用暖暖的井水。特別是淘米、洗菜、洗衣服等,都離不開這口水井。
我曾經認真地請教過父親井水冬暖夏涼的奧秘。他給了我好幾種答案,讓我自己思考,可惜至今也未明白其中的原理。這口井伴隨我十多年,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老宅拆遷才消失。
和女兒說完兒時水井的故事,她也恰好畫完了,便轉頭問我,爸爸,既然水井這么好,我們家現在也挖一個吧?我一怔,隨即大笑,答曰,我小時候住的是平房,現在住三樓,如果挖井的話就挖到二樓啦!女兒也反應過來,摸著頭笑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