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2019年夏天,我借道莫斯科轉輾去了一趟遙遠的古巴。
飛行12小時后,我們終于抵達古巴首都哈瓦那。一出機場,一股濃烈的雪茄味撲面而來。同伴說,這是獨屬于古巴的味道。
這里雖然靠海,卻沒有魚腥味,因為不讓捕撈。古巴的雪茄最有名,同行的男士們一路都興奮地在聊雪茄。古巴產的煙葉全世界著名,COHIBA、基督山和羅密歐這三個牌子最好。我這個“文學老青年”卻在到處尋找著大文豪海明威的痕跡。有趣的是,我們經過的每個賣雪茄的小店旁總有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的書、海明威的明信片、海明威的各種小紀念品……如此,我們一路上互不耽擱、各取所需。
了解海明威的人都知道,海明威生前非常喜歡古巴,1932年他租下古巴“二世界”酒店的一個房間,成為他在古巴的第一個家。從1939年到1961年間他都在古巴定居,并到處自稱是個普通的古巴人。我們落腳的酒店距離“二世界”很近,我正準備自己去尋,沒想到主辦方很了解我的小愿望,在我們到達古巴的第二天,我終于如愿以償來到了海明威在古巴的第一個居所——“二世界”酒店,這里的301房間曾經是海明威居住過的地方。
這幢粉色的樓,矗立在市中心的步行街上,海明威就是在這里寫下了《喪鐘為誰而鳴》。走進酒店,里面很安靜,幾乎沒有什么人,迎面的墻上掛著幾幅海明威的照片——有伏案寫作的、有叼著雪茄的、有出訪游學的,有與領導人合影的……墻角處,擺放著一組布藝沙發,我坐沙發上跟墻上的海明威合影,好像也沒有別的紀念處值得留影了。
一架有些年頭的老電梯橫亙在空間不大的一樓大廳里,本想坐電梯到301房間看看,卻被攔下;又想在這里買一些有關海明威的紀念品,工作人員連連搖頭說沒有。有點失望地跟著“地陪”走出了酒店。走到對面馬路上,我還在不甘心地頻頻回望,這繁華街頭卻很落寞的地方,真的是海明威寫下《喪鐘為誰而鳴》的地方嗎?
幸好說還有一處海明威經常去的小酒館就在附近,問我們可愿前往,我搶著說當然愿意。于是,烈日炎炎下的古巴街頭,一群人就這樣被我“綁架”著繼續去尋找海明威的蹤跡。
到了小酒館,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面積不大的地方擠滿了來喝酒的人,根本沒法坐下來。我們每人取了一杯朗姆酒,配上薄荷葉加冰塊,站在那里一口一口地邊喝邊聊天。海明威當年非常喜歡來這里,但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很想在這里體會一下當年海明威寫下的那些故事里的精神世界,狂風、暴雨、巨浪、小船、老人和鯊魚的描寫,早已在我的腦海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這趟古巴之行還有額外的驚喜,那就是海明威的故居——維西亞莊園。
哈瓦拉屬于亞熱帶氣候,來自加勒比海的風不時拂面。這里一年只有雨季旱季,我們來的時候正值雨季,所以每到下午那雨說下就下,氣溫并沒有酷熱難熬的感覺。
海明威故居位于哈瓦那西郊,距市區有半個小時車程。海明威不朽的名著《老人與海》就是在這里寫成,并憑此作品一舉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不料我們剛到地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汽車停在路邊靜等,待雨點小時,我打開傘堅持前往。故居掩映在綠樹叢中,周圍沒有別的建筑,一條近乎荒蕪的小路一直把我們引導到故居跟前。此地的確比較偏僻,相比海明威小酒館的擁擠人群而言,這里就顯得太寂寞了。
眼前的故居保留著海明威生前居住的樣子,包括隨處可見的書籍和雜志,隨時準備接待朋友的起居室。房間里面不讓游客進去,我只能站在門口往里面探望。古巴工作人員是一位胖胖的中年女性,她收了我一元比索,讓我站在故居門口,她幫我拍了一張照片留作紀念。我用英語試著跟她交流,說我來自遙遠的中國,是海明威的粉絲,萬里迢迢來這里就是想多了解一點海明威,并請她幫助我多拍幾個房間里面的照片。她聽懂了,轉身隨手敷衍地拍了幾張。在我懇求的眼神下,她又拿著我的手機走進房間里面再拍了幾張,然后遞給我。當我再要求進去看看書房時,她堅決制止了我。
這里依然沒有賣紀念品的,更不用說海明威的書了。此生可能就來一次的地方,怎能不買點紀念品呢?可惜一個都沒有,這在其它地方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可是賺錢的好機會呀,可在古巴就是沒有一絲商業的痕跡。
回程中,我終于如愿得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老人與?!?,“地陪”贈送的。同伴笑說,這是一路尋找海明威蹤跡的“戰利品”。其實閱讀他的偉大作品就夠了,以及,記住他這句話: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