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昨晚,前面的樓加裝電梯,把個月光溶溶的詩意驀然打破。事后,叫我最詫異的是機械那么兇和鬧騰,哐當哐當直響,窗戶后面貼著的一雙雙眼睛還舍不得離開,沒一個嫌吵睡不著的。還有傻乎乎的,興奮地看了一夜,好像裝給自己家用的一樣。
“好期待我們家也能裝電梯!”月圓之夜,從沒有哪個夜晚的噪音如此之大,似乎也從沒有什么噪音聽起來如此之美。老小區就像一曲卡朋特的歌,在古舊的唱片機里發出各種詠嘆調。
我們這個小區建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外部環境還行,瀕臨琥珀潭,推窗見水,出門公園,就是樓梯房,樓層高沒有電梯。我住頂樓,回趟家要爬一百二十多個臺階。一步一個門檻兒,別說腿腳不便的長者,就算年輕人,浮云望月日日行,也實在招架不住。樹冠之巔,懸在半空,沒有“手可摘星辰”的浪漫,只有“高處不勝寒”。
我在這里住了二十多年,初來時女兒才上幼兒園,如今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一個單元十四戶,上班一個鍋里吃飯,到家趴著陽臺嘮嗑。眼看著老鄰居們娶媳婦、嫁閨女、抱孫子,臺階依舊,人漸漸老了,遲緩的腳步越來越力不從心。“要能裝個電梯就好了!”似水流年,就在這樣的感嘆聲中,老鄰居們慢慢走散,現在只剩三戶,其他都搬走了,還有兩人已經作古。老房子風吹雨淋,承載了許多情感,就像一個漫長的故事。
高樓住戶上上下下的痛點,日日消磨綢緞般生活的里子。開車去周谷堆市場批發水果,到樓下傻眼,悶車廂久了怕爛,手哆嗦,咬牙上,感覺腿不是自己的;裝潢材料,一層加十塊,建筑垃圾搬下樓,豆腐渣捧成肉價錢。而這還只是一提上肩的小把戲,并不在話下;給女兒搬鋼琴,看著兩個壯小伙氣喘如牛,全身汗透,我遞煙遞水,雖是搬運費之外每層另加八十,心里仍然不落忍。房子住這么多年頭,早該重裝一下,妻子一提我就怕,“等等吧!等等吧!”頭發根發奓,一拖再拖。
記得那年父親住院,手術前一天傍晚,堅持要回家看一眼他的鴿子,然后又提一籃雞蛋來看孫女。父親的心思我明白,手術大,要八九個小時,他是擔心下不來。我永遠不能忘記,病弱的父親站在我家樓下向樓上張望的眼神。好在父親堅強地挺過那次手術,身體一年比一年好。父親還有岳母都年事已高,每年春節都只能在樓下看看,然后去飯店吃飯,好多年沒有上家里來了。哥哥姐姐每次來我家,扶著樓梯揉膝蓋,甩著腿直喊:“趕快換房子!”我只有苦笑,這些年些許的工薪積攢不說也罷,老鄰居更是舍不得,而且這樣的老房子,南北通透,在合肥也是“絕版”了,哪容易走呢?
可畢竟一年不比一年,往后怎么辦才好啊?不敢想,一想就睡不著。我知道夜不能寐的大有人在。西邊單元住著中醫學院教授,總是啊啊地唱,半夜唱歌怎么聽都像在哭。前些年的早晨,經常在樓下的早點店看見他,吃一碗湯、兩個包子,然后坐上專門接送專家的面包車去醫院坐診。近幾年看不到他下樓了,滿頭白發,在并不寬展的陽臺左右轉,一轉身,又踅進客廳。有一天,我在陽臺看見一個中年男子,應該是他兒子,我拉開紗窗說,老爺子天天夜里唱。中年男子抱歉地陪個笑臉,用手指指腦袋,意思是老爺子那里出問題了。這樣的情景讓人看著難過,“懸空老人”難呀。老舊小區由于建成時間早,且住戶大多為老人,加裝電梯是越來越強烈的民生剛需。
好在“合肥是養人的地方”,這句話深深打動人心之處在于,不負千鈞囑托、大規模的民生工程的推進,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即是一項。先是在公示欄看到紅頭文件,接著社區兩個小姑娘頂著烈日,桌子上方拉著宣傳橫幅,散發傳單。“政府補貼二十萬,自己掏一點,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同意就能裝。”還有這樣送上門的好事?人們潮水般涌來,我也滿懷希望地填了一張表,留下自己的房號、電話。然而,和迫切的需求相比,意想不到的難題不少。
“你好,你同意加裝電梯嗎?”我一一打電話征詢。本來一個單位好說話,但搬走的老鄰居的房子非賣即租,他們計算工程以及以后使用、維修會產生的公攤費用,語氣猶疑;新來的年輕人決斷,要等老到樓梯爬不動的時候再考慮;低層住戶擔心影響樓棟的外立面、占用公共綠地、干擾安靜環境、視線甚至采光。協調鄰里意見,一圈下來就讓我疲憊不堪。
有一天曬衣服,卻看見前面三號樓開工了。幾個工人開挖地基,扎鋼筋籠,倒混凝土。那天下班,一個穿白褲子的青年跟著小車跑,示意盡量往里停靠,門前道路上為防疫焊接的鐵門也被暫時拆下。晚飯后大車就進來了,三人指揮,拉著大吊車、三層樓一節的電梯轎廂,在狹窄的小區道路艱難轉彎。一個工人攀在吊車伸高的長臂上,奮力鋸斷一截碗口粗的香樟樹的側枝,樓上都頓時感到豁然敞亮多了。
“哇,大老吊,真厲害,輕輕一抓就起來……”五樓姑娘拍視頻,一邊情不自禁地唱。第一節轎廂在基座上豎起已有四層樓高了,兩個工人從內部爬到頂端,用手挪移吊在頭上的頂廂。三層樓那么高的頂廂,四個拐,兩邊晃,看得人心驚肉跳。終于嚴絲合縫,大功告成,一個鐵皮桶裝著螺栓被拉上去,在四面的角鐵上擰牢頂廂,兩個工人次第站到電梯最高端,踏著吊車的小鉤,鳥一般飛身而下。直到他們平安著地,我那顆蹦到嗓子眼的心方才放下。親眼見證施工的驚險、艱難,工人們履險如常的從容和力量,讓我敬重難忘。
接下來幾天的業主群里熱情洋溢,連最深的潛水者都冒泡了。100%風景觀光電梯。”“電梯井采用玻璃材質,不影響采光;不用走樓梯,樓道更安靜、更干凈。”最新利好馬上跟帖,加裝電梯打通了個人公積金和房屋維修資金提取通道。“全市115個小區已建512部。”一張劃線的報紙新聞及時提示重點。
“您好!您同意加裝電梯嗎?”那兩個社區小姑娘嘭嘭拍響鐵門,樓道間響起她們銀鈴般的嗓音。
早晨,初秋的天空湛藍高遠,有水亮的光一閃,叮咚開合,走出一張張笑臉,如燦爛的花兒,綻放在綠茵草坪上。新裝的電梯仿佛狀元及第,光耀氣派,給老舊小區增添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