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合肥的濱湖新區(qū),自西北向東南蜿蜒著一條小河,它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塘西河,在我的意識里總是不自覺地將它諧音為“棠溪河”。據(jù)當?shù)厝苏f,它的原名其實叫“韋橋河”,因為是在義城一個叫塘西的地方匯入巢湖,所以又被稱作塘西河,全長約12公里,流域面積50多平方公里,千年不息地潤澤著兩岸的人們,可以算是濱湖新區(qū)的母親河了吧。
世上很多事其實就是一個機緣巧合,假如不是十幾年前那次出人意料的區(qū)劃調整,想來這輩子也不會與塘西河結緣的。平心而論,當年的區(qū)劃調整于安徽的大局特別是合肥的發(fā)展和壯大無疑是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的,不過確實也給我們這些已屆中年卻不得不異地安置的人帶來了不小的困難,諸如安家置業(yè)、兩地分居、子女就學等等,都是必須面對的大事,好在有各級組織的關懷,這些困難后來基本都得到了解決。在安家這個問題上,我和妻子經(jīng)過艱難的糾結,最終綜合各方面的考慮,選擇了濱湖新區(qū),這其中塘西河公園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從此我的生命便和這條河流連接在了一起。
2012年7月,我正式入住楓丹園,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家,與塘西河公園一路之隔。那時,濱湖新區(qū)尚處于起步階段,廬州大道以東、中山路以南基本上還都是農田和荒地,塘西河固然是早已存在的,而公園卻只是圖紙上的一個標注。但我知道,這里肯定將與我的后半生分不開了,而且我也堅信,濱湖新區(qū)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合肥的驕傲。由于人生地不熟,我在這里的朋友圈極小,因此省去了很多社交,我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讀書和運動上。就這樣,我開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雨無阻地用雙腳探尋塘西河的每一個角落,用雙眼欣賞兩岸的每一根草木,用圖文記錄這里的每一點變化,從春走到夏、從秋走到冬,真正是春賞百花秋賞月,夏乘涼風冬看雪,還有那雨水公園的小橋流水、體育公園的歡騰律動、沙灘公園的天真嬉戲、群文館的超凡脫俗,幸福橋的浪漫甜蜜,悅書房的書卷飄香……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命運送給我的一份厚禮嗎,讓我從中領略到了震撼和喜悅。
掐指算來,我與塘西河的相伴已逾十一個年頭了,十一個春夏秋冬、十一度寒暑易節(jié),就這樣走著看著,眼見它一天天地蝶變,一點點地長大變美。如今,它已從當年的荒灘野草掩河溝變成綠樹幽徑繞碧水,由一條默默無聞的村野小溪華麗轉身為合肥市最大的休閑公園,就像一個含羞帶怯的鄉(xiāng)村女孩出落成了綽約多姿的城市姑娘,而我竟有幸成為這一切變化的陪伴者和見證者,于是,我心理上有了一絲欣慰,情感也一掃當初的悲情愁意而變得歡悅陽光,或許這就是生命的體驗吧。當我讀懂了這一切,終于豁然明白,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擁有的美好生活,不去創(chuàng)造更美的未來呢?
十一年間,其實我一直都有為塘西河完整地寫點文字的念頭,雖然隔三差五也拼湊了不少打油詩之類的東西,而且還獲得了“塘西河詩人”的戲稱,但那都是一時一事、一景一物的剎那感念和觸動而已,主觀且不完整。恰逢今夜彎月如鉤,甚宜達意抒情,于是我決定就這樣靜靜地坐在它的身邊,寫下這十一年的心路歷程。十一年,于歲月而言也許并不算漫長,可人生又能有多少個十一年呢?想想來時的青絲如墨,看看如今的白發(fā)似雪,不由心生感慨,這世間最珍貴的東西,哪一樣不是有了一定人生閱歷才能參得透的呢?若我一般的蕓蕓眾生,哪一個不是在崎嶇的路上苦苦探尋著呢?
此刻,夜已深沉,耳邊回蕩起那首歌:“人生是一粒種,落地就要生根?!笔前?,什么是故鄉(xiāng),什么又是異鄉(xiāng)呢?當異鄉(xiāng)接納了我們,而我們也融入了異鄉(xiāng),那么異鄉(xiāng)不也就成為故鄉(xiāng)了嗎?生命何處不綻放,吾心安處即吾鄉(xiāng)。十一年來,蒼天不曾許我片刻停歇,余生還需一路前行不怠。哦,美麗的塘西河,今夜我悄悄喚你的名字,你聽到了嗎?我大抵真的是愛上你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