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去年清明節,一家人約好早上出發。我們先去投子寺山祭掃外婆的墳墓。投子寺前身叫“勝因寺”,后據傳,三國東吳軍師魯肅戰曹兵敗,投其子于寺中僧人,此后山名、寺名皆改為“投子”。古寺晨鐘,響徹山城田野,“投子曉鐘”更被尊為桐城八景之首。
外婆極為信佛,一生心慈,與人為善。平日里省吃儉用,但每逢觀音生日,總要去廟里上香捐款。外婆生前喜歡去廣場、廊橋曬太陽,她一手拄著拐杖,一手背在身后,拿著零食盒子。家人按照外婆的要求,將蘋果切成薄片,用糖拌著裝在盒子里,等她累了、渴了就吃上幾塊。
外婆的墓地是大舅選的,就在投子山的半山腰,面朝南,背靠古山古寺,每天早早就可以曬到太陽,聽到投子寺的暮鼓晨鐘,這也算是外婆結下的佛緣。她愛熱鬧,這投子山每日都有人來登山鍛煉,也有拜佛的人來參禪,冥冥之中,一生的機緣就此定下。
外公的墳墓在方家遠山,山腳下的方先生以前跟著外公學書法,結下了深厚的情分。他跟外公說:“我家邊有座山,僻靜清幽,茂林修竹,您日后辭世,就在那里,我可以時常照顧,不用家人費心。”外公身體好的時候親自去看過,山腳下的村子里桃樹夭夭,溪水淙淙;山上竹林雅致,松樹茂密,他一見如故,心生歡喜。最終家人遵從他的意愿,就埋在這座山上。
外公是桐城當地出名的文人墨客,一生信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想是這片山的竹林和雅士氣息吸引了他。山腳下種了很多蘭花,山腰開滿了鮮艷的映山紅,一路上松針滿地,厚厚地積壓在林子里,走在這里,仿佛時間都靜止了。外公定是喜歡這一片的僻靜和安寧。
可能是因為林木深深的緣故,陽光不多,外公的墓碑上長了些青苔,墓土稍微有些流失,家人計劃著冬至時要添土,因為大家信奉著“清明不動墳,冬至添新土”這個祖訓。
做完祭掃,我們一行去大舅家聚餐,一家人聊到祖上豐富多彩的經歷。我非常喜歡聽長輩們說起外公、外婆的故事,他們的家族曾經富甲一方、聲名顯赫,他們結緣成親,攜手與共、經歷一生。電影《尋夢環游記》里曾說過: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
我們的祭祀和回憶都是在提醒自己,他們未曾真正死去,一直都鮮活在我們的記憶里。清明假日,家人集結于一室,暢談閑聊,回憶過往,仿佛那些故去的人又回到我們身邊。興許外婆會抽空去廚房,看看舅媽燒的飯菜是否可口;興許外公會捏捏小孫兒的臉蛋,笑他長得如此敦實;然而,這一切都只是我的臆想猜測,唯有雨后落花,柳枝飛絮,仿若洞曉著天地玄妙,自然清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