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是七十多歲老母親為人處世的哲學,我一直牢記在心。
小時候,我們住在鄉下,每見母親到池塘打水,臨走前,總把桶里的水舀出一部分,灑向周圍的花花草草。問她為什么這樣做,母親呵呵一笑說:“做人要學會分享!桶里的水太滿,挑著前往菜園的路上總會潑濺出去,不如提前把水舀出來,分享給那些花花花草,既讓它們長得更加茂盛,也減輕了自己的負擔,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彼時,我懵懵懂懂,有些不以為然:利人是對的,利己卻未必。直到我發現母親經常澆水的那些花花草草,果然長得比其它地方的茂盛,成為我們家白鵝和水牛最常去的地方,可見母親說的利己的話,絲毫不夸張。于是對母親的分享哲學,有了感性的認知。
當我們不圖回報,懂得分享時,回報卻已然在路上,這是母親給予我的啟蒙教育。
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住校,當父親有事時,周末便由母親騎著單車給我送錢送米。回去時,見到安步當車的老鄉回家時,就主動提出把對方肩扛手提的東西捎回去。回家的路又是上坡,又是下坡,載東西很辛苦,但面對我的疑問,她淡淡一笑:“分享交通工具的便利,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嘛!”我心里嘀咕:與人是方便了,自己哪來的方便?直到有一次周末,我的單車壞了,打算走路回家。一位騎著單車的伯伯追上我,說要捎我一程。對方說:“以前我好幾次到古城里買東西,回去時碰到你母親,你媽總是讓我把東西帶回去。你媽待人那么好,那么熱情,我怎能忘本——快坐上來吧!”我終于明白母親的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
有一回,母親精心烹飪好一只鵝后,盛了一大盤送給剛搬來的鄰居李阿姨,母親還說了一句:“獨食難肥,遠親不如近鄰嘛!”我又一次蒙圈了,覺得母親只說對了一半,遠親不如近鄰固然不錯,獨食難肥恐怕不見得,“獨食難肥”應該改為“獨食才肥”更合適。
直到幾天后,李阿姨給我們端來一大碗雞肉,說是一家人吃不完,讓我們幫忙消化一下,我才恍然大悟。感慨地想,母親說得不錯,獨食難肥,鄰里情長,你來我往,才能學會互相分享。
就這樣,母親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給我上了一堂又一堂分享哲學課。人在旅途,我將母親的分享哲學銘記在心,學習上,大方地跟人分享如何提高成績的心得體會;工作上,大方地跟人分享攻克困難的方法或訣竅;家里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美食或特產,大方地跟親朋或鄰里分享……投我以木桃兮,報之以瓊瑤。分享哲學讓我收獲和諧溫馨的友情與關愛,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悅和滿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