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進入農歷二月以后,氣溫回升,春意漸濃,春卷的香味也在心頭慢慢彌漫開來。
春卷是一種季節性很強、深受人們喜愛的小點心。雨水過后,風已不再凜冽,帶有溫情,撲面不寒,各種野菜雜蔬開始萌發,這時節,咬一口以時令蔬菜為餡的春卷,酥香中帶著清新,掃去了一個冬天的寒冷與疲憊,全身心感受春天的來臨。
春卷,也叫春餅、薄餅,它是由古人在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來。據傳在東晉時代,人們在立春這一天,將面粉制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的蔬菜食用,稱作“春盤”。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代《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中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的描述。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盤、春餅逐漸演變成春卷。因為每年只在春天食用的緣由,所以,咬一口春卷,即是以這種方式迎接春天的到來,也是在品味春天的味道。
記憶中,多年以前,在我家附近的菜場邊上,有一個專門制作、銷售春卷皮的攤位。一位中年婦女圍著白色的圍裙,面前一個小火爐,上面是一個圓形的鐵板,爐子旁邊是一桶稠稠的面糊,只見她用干凈抹布擦拭一下燒得微熱的鐵板,抓上一把調好的面糊,不停地上下甩動著。左手試一試鐵板的溫度,右手將面糊往鐵板上一粘,旋轉著再順勢一提,鐵板上就留下一張圓圓的面皮,等到面皮邊緣微微翹起的時候,左手用一個小鐵鏟在四周挑一下,大拇指與食指捏著輕輕一揭,一張完整的春卷皮就做好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春卷的美味在于所包裹的餡料。餡料可葷可素,但都是以早春的時蔬為主,最讓人稱道的就是薺菜和韭菜。薺菜有種獨特的素凈清香,不張揚不高調。從菜場買來薺菜,清洗干凈,用開水汆燙一下,微微擠去水分,切碎后拌上肉餡,加些作料,一盤鮮嫩新香、春光無限的餡心就好了;若用韭菜,頭茬韭菜最讓人垂涎欲滴。俗話說:“一月蔥,二月韭”,農歷二月的韭菜鮮嫩多汁,口感好、香氣濃,春天吃春韭,吃的不光是味道,更是對季節的禮贊。用它包春卷,不要汆燙,只需切段,加肉餡攪拌即可。
過去,我們家在早春時節常常包春卷、吃春卷。從菜場買來春卷皮和時令蔬菜,母親帶著妹妹擇菜、洗菜、拌餡以后,就開始包裹。只見她們一手揭一張雪白的春卷皮,一手舀一勺香噴噴的餡料,放到皮子的一側,形成一個長條形,輕輕地卷到春卷皮一大半時,將兩頭向中間折起,繼續卷成長條,一個小巧玲瓏的春卷就形成了。鐵鍋中倒入菜油,待油煙初裊之時,將春卷次第投入鍋中,“嗞嗞”作響,直至一個個炸得雙面金黃,香味彌漫整個廚房。用筷子夾上飽鼓鼓的一根春卷,入口“咔嚓”一聲,外皮酥脆迸裂,時蔬的清香與肉餡的油香瞬間爆棚。
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制作春卷,路邊街角也少有制作春卷皮的攤點,只在小吃攤或酒樓里面,春卷作為點心擺上餐桌,雖說那滋味很好,但是卻少了包裹、煎炸的過程,缺了那么一點儀式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也是少食煎炸類食品,但是每年的早春,我總是想起春卷,偶爾遇見制作、銷售春卷的攤點小販,也會買上兩個,雖沒有自家包的味道適口,也是皮薄酥脆,餡心香軟,春天的氣息在嘴里油然而生,讓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