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小城曾經有過兩個燈光球場。
第一個燈光球場,是在縣總工會大院內。當時,縣工會還在城中心的桑園街,沒有遷到三環路。這個球場青磚鋪地,雖說是燈光球場,但照明的燈光不夠亮。再加上沒有看臺,觀眾都站在球場的四周看球。遇到精彩賽事,小城球迷里三層外三層地將球場圍得水泄不通。像我們這些個子小的小學生,只能站在人群的外面聽球。
大約是1970年代中期,縣里在體育場的東北角又新建了一個燈光球場。這個球場比縣工會的那個高級,與老球場最大的不同是新球場有十階看臺,兩三千人看球一點問題都沒有。還有就是地面,原先的燈光球場地面是青磚鋪的,每到春天,磚縫中還有一些小草長出來。遠遠望去,還有一抹油油的綠意。新燈光球場的地面是水磨石的,看起來比水泥地還要高級些。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水磨石地面,很平整,很光潔。怪不得看球場的老人說,比家里的鍋臺都干凈。
有了新球場,老球場基本上就廢棄了。那些磚縫里的草長得就更蓬勃了,特別是一些蒿草,長得就更歡些。廢棄的球場成了我和小伙伴們的樂園。我們在球場跳房子、踩大印。最刺激的要算踩大印了。這是一種類似于摔跤的攻守游戲,分敵我兩方進行對抗。游戲雙方可5人,也可6人和7人。攻守雙方必須有一名勇士先過橋,再沖進對方“根據地”,用腳去踩對方的大印,方能算贏。那時候,我們都迷上了踩大印,一件新褲子穿上身,不到一個月就在地上滾破了,胳膊上、腿上也到處是青一塊紫一塊的。
新的燈光球場建成后,縣里經常舉辦一些賽事。比賽前一天,小城的街頭巷口都張貼著一些球訊。球訊一貼,就在小城球迷的心中種上了一份期待。那時的球迷真的很專業,他們對自己喜歡的球隊里的球員是了如指掌、如數家珍。看球訊的時候,你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議論:“同教育隊打,手管隊夠嗆。”“怎么會?手管隊的7號多厲害!”“不懂了吧,籃球是集體運動項目,光憑一個7號滿場飛也不行。教育隊都是教體育的老師,配合好,整體實力是沒辦法比的。”
議論歸議論,結果還是要到燈光球場上才能得到驗證。
電視普及后,小城球迷更多的是坐在電視機前看球賽。他們不需出門,坐在家里的沙發上就能欣賞國內甚至國際上的頂級賽事。燈光球場上的比賽不但越來越少,水平也和“九斤老太”所說的一樣,一年不如一年了。后來,燈光球場變成了旱冰場。一些時髦的小城青年,在旱冰場像燕子般的快捷如飛,吸引了不少女孩的目光。再后來,旱冰場上又有一些爭強好勝甚至爭風吃醋的事情發生,旱冰場也隨之關閉了。此后,燈光球場沒有了燈光,再加上年久失修,看臺轉角處裂開了很大的口子。體委就一把鐵鎖鎖了大門,從此,燈光球場就變成了小城青年談戀愛的好地方。
上世紀90年代,縣里在黃山路一帶新建了一個體育健身中心。燈光球場和老體育場都賣給了一中,成了一中的校內運動場。黃山路的體育健身中心跑道是塑膠的,走在上面很有彈性。中心還有一個室內籃球場,聽說地面都是木地板鋪成的。球一拍“嘭嘭”響,跑跳起來也不傷關節和腳踝。
不知現在的室內籃球場還有沒有比賽。許是年齡大了的緣故,這幾年,對這類賽事的興趣也是越來越小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