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晚清名臣李鴻章是肥東人士,在肥東大地上,自然會留下一些風流雅事,從長臨河淮軍將領宅第里茁壯成長的廣玉蘭,到張集鄉劉氏宗祠里滿庭芬芳的“中堂牡丹”,見證著古代士大夫那種超然脫俗的大自然情懷。
在長臨河老街東街,有一座“百年郵局”,這里曾是淮軍將領吳毓芬、吳毓蘭的宅第。吳家世代為官,吳氏兄弟皆為淮軍將領,父吳墦為清資政大夫,祖父吳之驥任清州同知加二級。這么顯赫的家族,在故鄉自然是建有深宅大院的。院內兩棵廣玉蘭樹高大茂盛,四季常綠,華蓋如傘,花朵似蓮。廣玉蘭原產于北美洲,清末時期,李鴻章把108棵廣玉蘭帶至合肥,作為一種“榮耀樹”賞賜給淮軍將士,吳毓芬、吳毓蘭兄弟當然在列。廣玉蘭樹葉的葉背金黃、葉面碧玉,象征著“金玉滿堂”;每年五六月間開花,潔白柔嫩、皎潔清麗,象征著“榮華富貴”。
1984年9月,廣玉蘭被確定為合肥市市樹,成為合肥市一張永久的名片。時至今日,合肥及肥東、肥西、巢湖、廬江、無為、舒城一帶,大凡淮軍將領的紀念之地,包括合肥“李府”“李鴻章享堂”院內,都栽種有健碩厚實的廣玉蘭樹,樹干筆挺,玉樹臨風。
在肥東縣張集鄉的劉氏宗祠,有兩株已超過160年的牡丹,當地人稱之為“中堂牡丹”。這兩株牡丹經過160余年的生長,枝繁葉茂,枝葉覆蓋了整個花壇,色香雙艷,雍容華貴。花開時節,我每年都去觀賞,并統計了一下,這兩株牡丹全部盛開可達400余朵,冠幅廣達1.5米以上,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有不少人在此寫生。
這兩株牡丹,是李鴻章送給著名鄉賢劉福慶的。劉福慶與李鴻章原是同窗,且劉福慶獲取功名還在李鴻章之前,因此,劉福慶經常指導李鴻章學習。李鴻章對劉福慶心存感激,在他成為一方大員之后,兩家仍保持著密切來往。清咸豐三年(1853年),李鴻章從洛陽購來兩株優質牡丹贈與劉福慶。據劉氏族人口口相傳,這兩株牡丹原本是種植在劉福慶家中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劉福慶主持修建劉氏宗祠時,遂將牡丹移栽至祠堂里。
如今,這兩株被賦予了傳統文化內涵的牡丹,連同發生在牡丹上的歷史故事,已被編入合肥市及安徽省古樹名錄,在向世人傳達著溫馨無比的師生情、同窗誼、鄉土親……
現在看來,送樹、送花,種樹、種花,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千古大愛。大自然是很奇妙的,人不在了樹還在,歲月遠去了花在開,周而復始,化為永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