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春節期間,從五湖四海趕回老家過年的兄弟姐妹們,大伙兒一見面就打開話匣子:先是談論一番世俗的話題——房子、車子、票子等,接著,又自然地說到咱村的大學生們。我們村是當地公認高產大學生的村落,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有的一家一個,有的一家兩個,有的一家三個,莘莘學子們你追我趕,大學生層出不窮。
我們“村”,其實只是一個十多戶人家的自然村落,因為小,被鄉親們俗稱為小郢子。小郢子有一戶姓蘇,其余都姓阮。小郢子阮家祖上世代務農,讀書的并不多。上世紀80年代,堂叔阮守武(中科大管理學博士)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學。那個時候,考上大學,在我們貧窮的圩區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村小學的徐進寶老師,常常在課堂上自豪地對我們說:我的學生阮守武,都考上北京的大學啦!守武叔叔家在本村的另一個自然村落,并不住在我們小郢子。不過,因宗親關系,他家和小郢子往來頻繁。小郢子的蘇老爹還是他的姑父。父輩們常以守武叔叔為榜樣教育自家孩子,小郢子正在讀書上學的孩子們,受其影響者頗多。
不久,守武叔叔的堂弟守應叔叔考上了大學;接著,小郢子蘇老爹的外甥也考上了大學。蘇家這個外甥兄弟倆人,自小父母雙亡,老大寄居在小郢子舅舅家,弟弟則留在自家生產隊。蘇家外甥聰明好學,志存高遠,不畏家境貧寒,刻苦讀書,一舉考上了南京大學,成為小郢子的第一個大學生。小郢子里世代務農的阮蘇兩家子弟們,在兩個叔叔的影響下,又耳濡目染、親眼見證了一個寒門學子的成功之路,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大家摩拳擦掌,發奮讀書,紛紛立志通過考大學躍出“農”門。
堂哥傳勝,自小酷愛讀書。那時的農家少年,一邊讀書一邊還要做家務事和農活。堂哥傳勝上小學時,每天中午回家的任務是煮飯。有一次中午放學沒及時回家,耽誤了煮飯,四叔四嬸從地里干農活回來沒飯吃,窩著一肚子火現燒現煮,飯煮好后才見傳勝到家。飯后見傳勝要去上學,四嬸生氣地一把奪過傳勝書包對他說:你飯都不煮,還念什么書?傳勝自知理虧,將書包要了回來,啥也不說,擦擦眼淚就去了學校。傳勝上初中時,每天早上天蒙蒙亮,我們還在睡夢中,他就在田間地頭嘰哩哇啦背英語單詞,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天天如此。功夫不負有心人,上世紀80年代末,傳勝考上了阜陽師范學院,然后又考研、讀博,現在已成為大學教授、律師、知名法學專家。
堂哥傳生,與堂哥傳勝同年同月生,當年倆人出生后起名時,三叔四叔達成默契,先出生者為勝,后出生者為生,所以倆人名字就差半個字。1991年,傳生高考受挫,本打算放棄復讀,恰巧碰到家鄉發大水,淹沒了田地,眼看房屋難保。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將家中農具和生活用品搬到高處的親戚家中。洪水壓境,圩區處在三面洪水的包圍中。搬家搬到天黑,人還不敢睡在家中,我與傳生就在外面擺個涼床睡覺。勞累了一天的傳生,坐在涼床上對天長嘆一聲說:這圩區三年破兩年圩,不走出去沒有出路啊!洪水過后,傳生選擇了繼續復讀,經過努力拼搏,考上了安徽建筑工業學院。
兩位兄長成功躍出“農”門,大大激勵了更年輕的兄弟姐妹以及下一代人,小郢子男女老幼都嘗到了讀書的甜頭,家家都鼓勵孩子們去讀書考大學。在尚學精神的影響下,陸陸續續又有幾個孩子通過讀書成功躍出了“農”門。如今,考上大學的小郢子人,有的考研,有的讀博,有的當了律師,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入職部隊,有的成了企業高管,他們在各行各業都有所建樹,一時間傳為佳話。
在鄉親們的眼中,小郢子成了風水寶地。幾戶在改革開放前搬離小郢子的鄉親,非常后悔當初的選擇。其實,孟母三遷,只為擇鄰。榜樣的力量,鄰居的影響,才是小郢子高產大學生的主要原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