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人生中最難忘、最珍貴的記憶是童年的時光。無論是幸福還是悲傷,都值得我們一生去回味。而那時能帶給我們最多歡樂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過新年。
小時候生長在農村。那時的日子很貧窮,靠父母微薄的收入養育我們兄弟姐妹七人,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艱難。只有過年時父母才會奢侈一下,買回雞鴨魚肉和各種好吃的零食。我也可以吵著要漂亮的頭飾和嶄新的衣服。
那時過年的氣氛很濃。年前一個月時,街頭就人來人往熱鬧起來。賣的東西花樣繁多,更多的是春聯、鞭炮、紅燭和年畫。那些年畫對我有極強的誘惑力,每天我都要跑到街頭,一個攤、一個攤逐個兒看,那么癡迷、那么執著。過了小年后,交易所門口賣家禽和魚的多了起來,動物鳴叫聲此起彼伏,手持桿秤的工作人員也馬不停蹄地來回稱重。我家隔壁食品站的門口更是擠得水泄不通,天沒亮就站滿了排隊買豬肉的人。我喜歡這種熱鬧的氣氛,泥鰍似的在人堆里鉆來鉆去,樂此不疲。
我讀小學時,大哥和二哥都參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條件有了改善,我盼過年的意義又多了一重。一放寒假,就翻看日歷計算哥哥回家的天數。盼他們帶回我信中交代要買的小人書,當然也想著他們帶回好吃的和好玩的。每到年三十的晚上,附近吃過年飯的小伙伴們,就聚集在我家,等著看哥哥放煙花。我和弟弟也頤指氣使,一臉的自豪。
年初一的早上,我們一行七人穿戴整齊出門拜年時,爸爸媽媽一再囑咐:“家家都要到,不能丟了一家,要稱呼長輩……”哥哥姐姐一一答應著。我只擔心著四個口袋夠不夠裝吃的,另外帶了一條大手帕備用。一條街道走下來,我的口袋就滿了。有糖、瓜子、花生、麻餅、方片糕……回到家和弟弟比比誰的多,互換一下對方沒有的,然后找個地方藏好,留著慢慢享用。
后來,家里的人口增加了,有了嫂嫂、侄兒、侄女。我愛我的家,愛家里的每一個成員。我盼著過年,盼著他們回來,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全家人才能聚集到一起。吃年夜飯的時候,一張桌子不夠用了,就將兩張桌子合并到一起,屋里充滿了歡聲笑語,那溫馨快樂的場面時時刻刻激動著我的心。那時的我巴不得天天過年,每年正月十五一過,意猶未盡的我又進入下一輪的期盼和等待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姐姐的遠嫁,父母的相繼離世,年在我的心里漸漸地淡了,直至厭了。母親去世后的第二年,父親跟著離世。那年春節,兄弟姐妹們過了一次沒有父母參與的,因為年的最后一次團聚。曾經那個歡聚一堂、溫馨快樂的過年氣氛,永遠留存在記憶深處,因為父母的離去而曲終人散。
婚后每年春節都是回老公的老家過,每年都重復著同樣的一幕:觥籌交錯之后,就是男人們圍坐在桌前,煙霧繚繞、唾沫橫飛,忙著為鈔票搬家。女人們捧著茶杯,嗑著瓜子,端坐在電視機前閑談。煩躁的我那一刻思緒就飄得好遠:想爸爸,想媽媽,想我兒時的那個家,想我如今自己的家。好想蜷縮在自己那暖暖的被窩里,安安靜靜地、完完全全地看一回春晚,或者品一杯香茗,放一段音樂,獨享一份屬于自己的空間。厭煩了為年的奔波、勞累和敷衍。
新的一年又將來臨,很想留在自己的家里過年,但終究沒有說出口。城里缺少過年的氣氛,家家戶戶大門緊閉,人與人之間缺少溝通,甚至于門對門彼此還不相熟。回老家對于整日忙碌的老公來說是一種放松,那里有他的親人,有他熟知的朋友,有他童年的記憶,我沒有理由去剝奪他的這份快樂。每次回老家,對于女兒如同放飛了一只鳥兒,回老家過年更是她的期盼,一如從前的我。她在日記里記載著她的年趣:玩煙花把羽絨服燒了幾個洞。立在寒風中,用石塊砸池塘里的冰塊。和伙伴們追逐嬉鬧,踩了一腳的爛泥……她也喜歡去拜年,她不在乎拜到多少吃的喝的和壓歲錢,她在乎的是和伙伴們拎著購物袋爭先恐后、挨家挨戶拜年的那份樂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快樂的童年更是記憶中的珍寶。為了滿足女兒的心愿,為了讓她能擁有一個意義久遠、色彩斑斕的童年,明天就去準備,回老家過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