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準備好了嗎?5、4、3、2、1……””我搶了18.66元!”“不行,我沒有搶到,必須再發一次……”現在每逢節假日,親屬群中必有一個項目,那就是激情興奮的“搶紅包”。到了春節,除了“搶紅包”,家里的長輩還會一對一地給小孩發“紅包”,也叫“壓歲錢”。
“壓歲錢”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除夕那天,父母或長輩給孩子“壓歲錢”,是對孩子的一種祝福,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可以更好成長,更加健康快樂。長輩給小孩“壓歲錢”,給的不僅僅是錢,最重要的還是那份沉甸甸的愛。
我們小時候過年,到了大年三十晚,在孩子們熱切的盼望中,在鞭炮齊鳴的熱烈氣氛烘托下,年味達到了極致。然而,滿桌飄香的雞魚肉蛋和新鮮美味的蔬菜小炒已然不太能夠吸引孩子們的胃口。對于小孩子來說,過年除了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和穿上好看的新衣服之外,“壓歲錢”也是他們所期盼的。過去不像現在,“壓歲錢”動輒幾百甚至上千,那會的“壓歲錢”只有五角或者一兩元,每個小孩能收到一張嶄新的五角錢,就樂壞了。每收到一份“壓歲錢”,都要找一個沒人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把所有的“壓歲錢”拿出來再數一遍,那是我們兒時過年最難忘的回憶。
據說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壓歲錢”的來歷有兩個寓意,一種為壓“祟”?!八睢笔莻髡f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熟睡的孩子,傳說有人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還有一種說法為“壓驚”。傳說古代有一種兇獸叫“年”,每隔365日后的夜里就會出現,讓人非常害怕。人們最開始用食品來安慰在驅趕“年”時受到驚嚇的孩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
在老家無為,“壓歲錢”還有不少禁忌風俗:比如,給嶄新的票子最好,宜雙數不宜單數,給的時候要說一些祝福語等等。按照我們無為當地習俗,一般小孩到15歲(虛歲),就不再收“壓歲錢”了,因為到了15歲,就要“出花園”,宣告自己長大成人了。當然,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進步,許多人給壓歲錢也不論年齡了。
我們兒時過年充滿樂趣,那時的“壓歲錢”更是叫人刻骨銘心,與現在相比起來,那點錢是微不足道的,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卻有著非凡的意義。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壓歲錢”成為我們心中最美好的回憶,每逢春節,心中總想起兒時拿到“壓歲錢”的那份喜悅和快樂,想到用“壓歲錢”穿過那窄小的胡同去小賣部買玻璃球的往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壓歲錢”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很大變化,但從拱手作揖到短信拜年,從“壓歲錢”到“微信紅包”,無論金額怎么變化,不管形式是否多樣,它們代表的都是一份祝福,一份希望,一份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