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是一所規模甚小的農村初中,坐落在山坡上,漫山遍野的茶園環繞,幾幢粉墻黛瓦的三層教學樓影影綽綽掩映在綠樹蔭里。這是我兒時讀書的母校,也是我工作多年的地方,我生命的血液里似乎總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令我眷戀,而最為讓我深懷的則是母校那棵常年翠綠的雪松。
冬至時節,雨淅淅瀝瀝地下了一夜,早上來到辦公室,推開窗戶,一股草木的氣味撲鼻而來。打眼望去,教室前的雪松在雨后顯得更加碧綠,它像一座高大雄偉的寶塔,矗立在學校教學樓的正前方,在新建的教學樓白色的墻壁襯托下顯得更加挺拔。
這棵雪松是哪年栽下的,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在這讀初中,它就站立在這,20多年前我回到母校任教,它還是堅挺地站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覺然,這棵雪松已經有三十多米高,當初只有胳膊粗,如今卻長得比人的腰還粗。雪松種植在花圃的中央,花圃整體成長方形,雪松的身旁種著幾棵桂花樹,在這片蔥蘢的綠意里,它是那樣的巍峨壯觀。
雪松舒展的枝葉有十多米,圓形的花臺正好給人們造就了一處休閑納涼的好去處。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清晨在雪松底下傳來瑯瑯的書聲,課間孩子們在雪松底下打玩嬉鬧。下雪后,雪松像個白色盔甲的士兵。時光過了一年又一年,學生走了一屆又一屆,雪松始終是那樣一副素面朝天的模樣。
特別是大雪過后,“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陽光照耀下銀裝素裹里透出參差墨綠的雪松,身影更加疏朗俊逸,我的心里驀然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敬畏。它挺拔的身影讓我感知到一種生命的青蔥和旺盛的力量。站在偉岸的雪松下面,它如一把永不折疊的巨傘,枝干擎且直。它的堅韌和青綠,伴隨著我們的教育征程不斷向前,歲歲年年。
這棵雪松的樹皮呈深灰色,裂成不規則的鱗狀片;枝平展,葉針形,頂端堅硬銳利。春暖花開時,雪松是鳥的天堂。黃昏的時候,鶯啼鳥囀的歌喉總是從密葉叢中傳來,清脆悅耳;夏季,雪松下綠蔭蔥蔥。放學后,總有同學在樹蔭下鋪張報紙或教輔材料,或坐或臥,或讀書或小憩;冬季,萬物凋零,唯有松鼠在樹梢間上躥下跳,雪松卻依然挺立在這刺骨的季節,孤傲如白塔,迎著呼嘯的北風同嚴寒戰斗。
無論什么時候,雪松總是蒼翠碧綠,它不倚不斜,正直執著,高貴而不落俗,堅毅又不怯懦。“養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這是我們老校長倡導的校訓,我們的母校就是擁有雪松精神的家園。斑駁的樹皮,樹干深灰微微露出點淡淡銀光,那松針是根根向上,這是一種堅忍不拔的樹,是力爭上游的樹,是迎難而上的一種樹。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有老師黑板上工整的板書,孜孜不倦地傳道授業解惑;才有學生縝密的解題思路,流淌在試卷上汗水的印跡;才有莘莘學子心中的彩虹與藍圖,有直腰去走路、正直去做人的底氣和骨氣。
這是棵高大的雪松,這是一棵寓意深遠的大樹,我們在樹下告訴學生:“成棟梁之材,做有用之才”。幾十年來,從這里走出的千百學子,有兄弟姐妹、有父子母女、更有老少三代。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他們有的成為國家的棟梁奔向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有的立足家鄉兢兢業業地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他們都成了那棵雪松。
當我再次走近雪松,耳畔還回響著老師的聲音,腦海中還印著同學的笑顏。春華秋實,櫛風沐雨,雖然時代在變,但學校蘊意深厚的校風沒有變,雪松精神沒有變。書香依然從每個角落散發,書聲依舊在每條小路回蕩。
這是一所規模甚小的農村初中,這里有一棵堅忍不拔的雪松,它以淳樸的校風、嚴謹的教風、踏實的學風,堅強屹立在立德樹人的時代春風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