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青磚小瓦馬頭墻,木雕門窗冬瓜梁。小橋流水環村繞,百米長街古色香?!痹娭忻枋龅乃l美景,便是長臨河古鎮。這座千年古鎮源于三國赤烏年間,距離廬州,僅一條南淝河之隔,近得能聽到彼此的呼吸。遙想當年,清風浩蕩,漕運興盛,這里曾是巢湖北岸地區的商品分銷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稱。隋初設置廬州,自清朝以來,長臨河古鎮一直屬于廬州。這份踏實的歸屬感,讓歷經歲月風霜浸染,滄桑厚重的百年古鎮得以重新煥發生機新貌。
古鎮于我,不陌生,曾經數次往返。深秋時節,踏月而來,還是初次。從廬州城,到長臨河,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情。相比白天,披上銀白紗衣的古鎮老街,朦朧詩一般意境悠遠,婉約可人。月下漫步,兩邊的青磚小瓦,和參差錯落的馬頭墻,似一縷古風迎面而來。恰如同行的張予佳老師所言,從古舊的青石巷里走一趟出來,身上似乎沾染了一股淡淡的民國味兒。可不是,時光的雙手在斑駁的墻壁上撫摸過,所到之處,古意蒼茫,像濃淡相宜的水墨畫。悠長的窄巷像極了戴望舒筆下幽深的雨巷。
只是此時,皎皎月下,沒有撐油紙傘的姑娘,沒有著一襲青布長衫的詩人,有的是安寧,恬靜,和淡淡的詩意。整體呈T字形分布的老街,房屋無一例外,都是青磚黛瓦,造型古樸。歷經歲月的風霜雨雪,青石路上依舊泛著溫潤的光澤。陳舊的老屋,屋檐下、房梁上精致復雜的木雕,無不是見證者,見證了老街舊時的繁華和氣派?!白疃κr期,沿街有100多家住戶370間房屋,具有典型的江淮特色,有店、行館、莊、鋪、房、坊、攤點等各類商業近百家,以米行、布莊、藥店、醬園、酒館、百貨為主體?!蓖姓呷鐢导艺?,娓娓道來。如今,長臨河的水運繁榮景象不復見,臨街商鋪的昔日繁華場景難再現,但這些歷史過往鎏了金一般,深深刻入長臨河的生命里,化作彌足珍貴的豐厚的文化遺產,令后來者徜徉其間,流連忘返,感懷不已。民俗館、中華老報館、百年郵政展覽館比鄰而居。拂去歷史的風煙,它們的前世漸漸清晰,目睹老物件、舊報紙、老照片、舊郵筒,讓穿行其間的我仿佛置身于歷史的場景之中。滔滔千古事,悠悠古鎮情。
路過一家小酒館,霓虹閃爍。透過虛掩的木門,三兩知己,把盞言歡。她們的笑容像湖邊卷起的浪花,熱情激揚。暫別城市喧囂,與快樂重逢,歡聲笑語飛過青磚黛瓦,不知不覺已微醺。挑起門簾,步履輕盈,溶溶月光,一把抱住她們。這溫暖的月色,讓奔波疲憊的心,慢下來,靜下來,沉下來……
余秋雨說,有山脈相隔的遙遠是一種絕望,有水道相隔的遙遠是一種憂傷。而長臨河之于我,是清晨日暮與水天一色里飽含的滿滿希望。有閑,有伴,剪一段美好時光,慢慢,漫漫,彼時,塵世很遠,月光很近。
時間的洪流里,古鎮曾經的輝煌不復存在,當年的模樣再也難尋。然而,百年古街在浩蕩的春風中,孕育,重生,脫胎換骨,以另一種模樣呈現于世人面前,現代與古老并肩,秀美與古韻兼容,朝氣與老派共存,相依相融如此完美巧妙,令人叫絕。返程,仰望夜空,清輝明朗,披在長臨河古鎮的房屋、樹木、拱橋、青石路上。不知誰家音樂響起,許嵩的《廬州月》飄入耳畔,清澈、空靈。“廬州月光,灑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復當年模樣……”廬州人唱廬州月,歌聲婉轉綿長,曲風古意蕩漾。
心旌也搖蕩,晃晃悠悠,不覺來到巢湖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