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丈夫一詞據考最早出自于老子《道德經》:“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意思是說男人做人要大氣,選擇淳厚而不要輕薄,心存樸實而不崇尚浮華。但大丈夫一詞真正被人們接受、傳誦,可能還是孟老夫子所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從此,大丈夫一詞就成為那些為國為民,發奮有為,勇于擔當,堅守氣節的男人的代名詞。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章載,與孟子同時代的縱橫家景春問孟子:“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居住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回答說:“這哪里能算得上是有志氣,有氣節的男子呢?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只能說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道路;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于這條道路上。富貴不能使他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這才叫大丈夫。”孟子之所以瞧不上公孫衍、張儀之流,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巧舌如簧的縱橫家們,懸梁刺股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并不是真正造福于天下百姓,所以,即使他們身佩多國相印,玩諸侯于股掌之上,也稱不上是大丈夫。
大丈夫一詞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豐富、充實。屈大夫報國無門,憤然投江是大丈夫;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是大丈夫;蘇武牧羊,不改其節是大丈夫;司馬遷身遭宮刑,發憤成就一部史家之絕唱《史記》是大丈夫;文天祥視死如歸更稱得上大丈夫。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此類英雄豪杰多矣……大丈夫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氣節,不一定非要是男人才能稱得上大丈夫,梁紅玉擂鼓助夫抗金是大丈夫,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也配得上大丈夫;革命烈士楊開慧,共產黨人江姐,以及一大批為了新中國誕生而英勇獻身的英烈們,都堪稱是中華民族的大丈夫。
大丈夫不僅是英雄豪杰的代名詞,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躋身大丈夫的行列。日常生活中,你誠信守諾,人們會說你是一位一言九鼎的大丈夫;你在困境中,不氣不餒,人們會稱贊你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與朋友、同事相處,不貪圖小利,不計較恩恩怨怨,人們會稱贊你是有氣度的大丈夫;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人們會稱贊你是見義勇為的大丈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有大丈夫就必有小男人。何謂小男人?我并沒有找到確切的出處。不過,參照孟子對公孫衍、張儀的評價,結合社會生活中一些男人的表現,可否把小男人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其一,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求個人的成功,即使你地位顯赫,權勢熏天,富可敵國,終究跳不出小男人的圈子;其二,凡事只以小家庭和自我為中心,為親友謀,為愛人、子女謀,對國家、民族大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持態度,在困難與危險面前小心翼翼繞道走;其三,私心重,心胸窄,見利見譽就上,見難見危就讓。給人一分錢好處,必要別人十倍報答,否則,就四處說你不夠朋友,甚至說你忘恩負義。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然需要更多的大丈夫。我們欣賞、贊美具有大丈夫氣概的人,同時,也沒必要過多地去輕蔑、貶低小男人。因為,世界是多樣化的世界,人類也是多樣化的人類,用一個標準要求人,顯然不符合實際。一個人,只要能做到遵紀守法,不傷害社會,不損害他人,就不應該受到譴責。何況,大丈夫與小男人的角色,常常也是互換、互補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