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品讀尹武平的新著《歸途拾光》(作家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我選擇在雨夜里。屋外天絲垂淚,細雨纏綿,滴滴答答。屋內我燃一根煙,泡一杯綠茶,收拾心情,走進樸實的文字里,也走進不一樣的軍人世界里:每一次的歸途都是一種享受,每一次的回家都是靈魂的升華。
《記得那年桃花開》追憶往事,“一場春雨,使桃花極不情愿地慢慢飄落到地上,與泥土摻和在一起,散發著自己的獨有的清香……”往事歷歷在目,桃花已成參天大樹。作者已不是那個追風少年,心里早已桃花朵朵,獨留記憶的芬芳和濕漉漉的鄉情?;貞浺彩窍硎埽兆碓谟洃浝铮饩车玫缴A。將軍為文不露痕跡,意象早已彌漫其間,讓短章增色不少。《誰說清明盡憂傷》一文,作者卻換了一種描述方式,用寫實記錄心緒變化,以情寄托對弟弟的思念。人在軍營,心在富平康莊,心是連在一起的。那個細雨霏霏的清明呵,已成一杯濁酒,一根看不見的繩子牽連,心就在一起了,情也就在字里行間。雖然文字節制,著墨無多,卻引發我淚水掛腮,不能自拔。
人這一生,最掛念的人,有時候不是雙親,卻是與自己一起長大一起遭受苦難的弟弟。這種感情,有時候是嵌在腦子里的一枚鐵釘,歲月愈打磨愈加清晰,這就是兄弟之情,手足之情。那個在疆場為國捐軀的弟弟也是幸運的,兄長沒有忘記他,用簡約的文字記錄對他的思念。這種思念,掏心掏肺,沒有雜質,純粹透明。
每一次的歸途都是心靈的拷問。找一個安放靈魂的地方,那個地方一定是云蒸霞蔚,四季如春,仙氣飄飄的人間仙境。尹武平將自己靈魂安放在文字里,以文寄托深邃的精神,也是一種創造?!案咛幉粍俸闭f的是靈魂站在高處,得不到響應,我仿佛讀懂為兄鏗鏘的靈魂之音。《人的靈魂最純潔的地方》里面沒有答案,卻意猶未盡;《行文自悅》里有答案,卻是一次心靈的再挖掘,猶如裸露河床和河底的沉石,答案在不經意間完美呈現?!凹词拱堰@個世界看透了,也要留一個缺口,走散了的,不會再去尋找;走近了的,將會結伴同行”。每一次的歸途,都是一次思想淘洗的過程,這過程大浪淘沙,披沙瀝金。
《關尹子》有云:“我之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礦沙之金。破礦得金,淘沙得金,揚灰終身,無得金也?!鄙⑽膶懽饕彩巧忱锾越鸬钠D難過程,一個片段,一句閃光的話,一個撥動心弦的詞語,在《歸途拾光》中隨處可見。也正應了作者那句話“寫小文,獲小獎,得小樂趣在其中”所流露的為文態度。
每一次歸途,都是靈魂的回歸。閱讀《歸途拾光》,還是要回到獲得冰心散文獎的那篇《白蒸饃》一文中。純麥面做的蒸饃是意象,是貫穿整篇散文的線索。作者年幼時對純麥面饃饃的頂禮膜拜,從軍之后對兒時記憶的再夯實,一個白蒸饃成為思鄉的符號,是克服困難的動力,也是國外學習再深造的加油站?!凹依镉屑Z食了,能吃上白蒸饃了。父親的胃有了毛病,胃病看好了,人卻老了,父親一生都沒有吃飽過白蒸饃的”,這句話敲在心里,留在文字里顯得那么有分量?!栋渍麴x》字數不長,卻彌漫濃濃的人生無奈與艱辛,語句平實,像老者絮絮叨叨給晚輩講故事,平常之事卻講得入絲入扣,跌宕起伏,飽含熱情,耐人尋味。
《歸途拾光》對歸途的駐足,對戰馬踩過泥土的眷戀,對生養自己故土的深情記憶,對軍人生活的再追記,都是一次次靈魂的再打撈,一本書情濃、意深、真誠盡情張揚,也是本書的顯著特點。
每一次歸途,都是親切的賡續。《歸途拾光》為讀者打開不一樣的享受:作品里的戰友,陽光向上,真誠自信,使命在肩,敦厚善良,非常接地氣。沒有臉譜化的拔高虛構,親切、自然、接地氣,這是尹武平的《歸途拾光》的另一種特色。《硝煙》里寫的是特種兵演習的場面,數九寒天夜里光膀子訓練的戰士,“你們怎么不穿上衣啊?”《一碗方便面》里的集團軍軍長說:“你家在西安嗎?我們順便去你家坐坐,就在你家吃面條,可以嗎?”只是一句或者幾句家常話,親切躍然紙上。
曾經所有的,不是最后的歸途;未曾抵達的,一直在途中。《歸途拾光》一半遠方,一半歸途。讀《歸途拾光》讓我的記憶復活,發現一切都是真的,都是美好的,歸途也可以這樣完美呈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