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認識榆木,是一件極其偶然的事情。那一年,我正在策劃出版一本有關包拯故事的圖書,因為對出版社設計的樣書封面不太滿意,就想找一個這方面的專業人士當面聊一聊,溝通溝通,運用這咫尺畫面表現想法和意圖,凝練出書中蘊含的包公情懷。有人給我推薦了榆木。
記得是一個周三的中午,我正在辦公室整理書稿,隨著一陣輕微的敲門聲,一個人推門進來。只見來人大大的口罩掩住了面龐,身材健碩,夾克罩身,短發覆頭,豐潤圓臉。待摘下口罩,他輕聲自我介紹:“我是榆木”。聞之我不禁愕然:好年輕啊,原來還是個毛頭小伙子!我連忙請他坐下,為他沏上一杯熱茶。寒暄過后,我們便聊開了。
他自謙是一個不善言談的人,老家河北邯鄲,就是婦孺皆知的“邯鄲學步”那地方,原名龐志強。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雖然家境不好,卻從小愛上了畫畫這個燒錢的玩意兒。沒有畫筆和紙,撿個樹枝在地上畫。雞下蛋、鴨鳧水,河里的小魚、廟里的菩薩,見到什么畫什么,雖然沒受過什么專業訓練,更沒有名師指點,竟然無師自通畫什么像什么。為了買一盒彩筆,逃過學,拾過荒,打過工,餓過飯,一毛兩毛地積攢。說到這里,榆木的臉上揚起靦腆的笑容,他的笑讓人看起來樸實柔軟,敦厚溫情。榆木說他有一個好父親,雖然大字不識幾個,當了一輩子農民,卻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也是他的啟蒙老師。父親也天生愛畫畫,因為貧困讓他放棄了夢想。所以對兒子的選擇,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竭盡所能支持引導。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畫畫,拿到筆,在墻上紙上畫就是了。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了兒子無窮的力量鼓舞。功夫不負有心人。讀高中時期,參加繪畫比賽,榆木拿到了縣里特等獎,全省三等獎,這也算是對父子兩代人夢想的饋贈吧。父親去世的時候,守在靈前,榆木整整畫了六十七張漫畫,記錄父親和他的點點滴滴,寄托他對父親的無限哀思。后來,這些畫稿經過仔細修改潤色,結集成《我的父親》出版,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本漫畫集。
機緣巧合,大學四年榆木在安徽完成了學業,學的是與畫畫有點沾邊的工業設計。畢業了,合肥這方熱土吸引了他,他決定留下來,用畫筆去創業,去畫出他心中的美好安徽。剛畢業的那段日子,一窮二白,租住的地方甚至連一張床都沒有,打了三年地鋪。說到這里,他的臉上又浮現出熟悉的靦腆的笑容,溫情而寧靜。這種艱苦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相邀去合肥的罍街,創作街面的民俗畫,才一戰成名。有了第一筆可觀的收入,終于走出了困境。榆木不無自嘲地說,困難的時候的確打過退堂鼓,懷疑過人生,經常想一走了之,回到老家最起碼還能吃到媽媽做的一口熱飯,在這里太遭罪了。正是因為不甘心,對漫畫的無比熱愛,才讓他堅持了下來。陽光總在風雨后,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面的事情就相對容易多啦。條件好了,創作漸漸進入佳境,名氣也漸漸起來了,來談合作的越來越多,人也變得忙亂不堪。夜深人靜的時候,夢中醒來榆木常常陷入沉思:這種畫匠的日子是我該有的模樣嗎?用畫筆去交易生活,難道就是人生的全部?說實話這么多年,他只顧埋頭畫畫,很少考慮什么題材風格之類的,還是那句話:畫就是了。看來到了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榆木呷了幾口水,臉上的笑容逐漸蕩漾開來,人也變得不再靦腆,似乎有一股自信的力量充盈了他的全身。
從那以后,他就很注意選擇合作對象,不再是揀到籃子里都是菜了。題材上,他把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民俗文化作為主攻方向。為了準確表達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他把眼光投向了普羅大眾的煙火生活。在他看來,民俗文化的精髓在民間,在街巷百姓的家長里短中。唯有到他們中間去尋找,才是創作的活水源頭,才是獲取素材的不竭寶庫。為了體驗生活,感知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特點,觸碰靈光閃現的思想火花,曾經有幾年時間里,他都要長途跋涉到祖國的西南邊陲,鉆進深山老林中去,體驗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日常,用畫筆記錄下他們的趣味人生。談起采風中的諸多經歷,那種特有的笑容又浮現在榆木的面龐上,似乎有劫后余生的況味。在黔東南苗寨采風,深夜住進去的房間,第二天醒來才發現,賓館原來建在一片古墓之上,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過了幾天寢食難安的日子,在百般煎熬中竟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念頭,為什么不去體驗體驗苗民的喪葬文化呢?主意一定,心理承受力就大多了。從此每天有意識地在寨子里轉悠,接觸各色人等,甚至和巫師做朋友,終于創作出一幅十幾米的長卷,記錄下了苗民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生活習俗。尤其是生前和死后那種特殊的巫師文化,為人們打開了一扇了解苗民生活的窗口。更多的時候榆木的采風都是出沒于山野之間,遍嘗艱辛。一次去山里采集寫生的植物樣本,正逢秋天,遍地是成熟的野果。饑渴之際,就去喝泉水,嘗野果,結果渾身麻痹,腹疼難忍,幸遇獵人相救才躲過一劫,但從此落下了腸胃損傷的病根。話到這里,榆木不好意思地笑起來。我起身為榆木的杯子續滿了水,聽著他娓娓道來的傳奇故事,在心懷敬意的同時,更覺得是一種難得的享受。他的這些有趣的經歷,或許對當下浮躁的社會有不少鏡鑒啟發意義。
這些年來,榆木正是憑著這種不懈的追求和好學深研的勁頭,厚積薄發,無論是表現主題還是表現手法,越來越彰顯特色,他的民俗漫畫更是獨樹一幟自成一體。翻閱他的作品,無論是最初的《我的父親》,還是后來的《漫畫二十四節氣》《漫畫金寨》《漫畫肥鄉》《漫畫景邁山》《漫畫歙縣》,以及《漫說新冠》《漫學黨史》等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惜用大量的筆墨鋪陳飲食男女的日常,從細微處表現社會變革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新變化、新發展。主題鮮明積極,富有思想,順應時代。僅是《漫說新冠》系列漫畫,就被國內多地邀請展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欣賞榆木的漫畫,看似寥寥數筆簡單勾勒,細細品味,那一份意趣、一種寓意立馬呈現。畫里透出的風格簡單而獨特,如他自己所說:描繪社會萬象,弘揚時代主題,捕捉閃光細節,詮釋生活哲理。
不知不覺間,下午的時光飛逝而去。如今的榆木已是社會名人,被冠以各種各樣的頭銜。談到今后的創作,他簡單地說了四個字:初心不改。握別榆木,他年輕的臉上笑容蕩漾。這笑容像夏日和風,通過這雙手瞬間暖遍我全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