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當地里的花生收割完畢,被一車一車運回家中;玉米的葉子愈發油綠,棒穗逐漸飽滿;新鮮的韭菜花又被擺上餐桌;驕陽終于收起它最后一絲酷熱,秋天到了。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發來一條短信:今年中秋節加班,不回去了,別忘了給我寄幾斤老家的月餅。
兒子惦記的老家月餅是鎮上的作坊生產的,屬于蘇式月餅,它也是我對中秋節最特別的記憶。蘇式月餅可以分為甜、咸兩種:咸月餅有豬肉、火腿、椒鹽等品類,甜月餅有五仁、棗泥豆沙、百果等品類。鎮上的作坊主要制作甜月餅,餡料包括花生、黑芝麻、冰糖、水果干絲、桂花,外皮用小磨香油、白糖調和的面粉制作而成,上面還要蓋上一個店家標記的紅戳,異常惹眼。烤制完畢之后,金黃酥松,香甜可口。
小時候生活匱乏,平日里吃不到什么零食,就盼著過年過節的時候過個嘴癮。每年立秋之后不久,鎮上供銷社的貨架上就會整齊地碼滿一包一包的月餅。一包月餅有四塊,共五百克重,用一塊防水紙包裹,細麻繩捆扎著,小磨香油透過包裝紙印出斑駁的花紋。到了趕集的日子,母親挎上一籃子雞蛋,先去集市換成錢,再到供銷社購買一點油鹽醬醋。最少不了的,是要買兩包過節的月餅。通常,還沒等到中秋節,兩包月餅就陸續被我們姐弟幾個消滅一空。父親有時會數落我們“狗窩里擱不住剩饃”,意思是月餅要留到過節那天吃。母親不忍看我們垂涎三尺的樣子,就向父親求情說:“孩子們太饞了,吃了就吃了吧。”月餅吃完了,包裝紙里通常還會留有一些碎的酥皮,對兒時的我來說,這自然也是不能放過的佳肴。把包裝紙卷成長筒狀,一骨碌把剩下的酥皮倒進嘴里,大快朵頤,仿佛得勝的將軍一般。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考上了縣城的中師學校,中秋節一般都在學校里度過。每逢過節前夕,父母都會托人捎來一斤家鄉的月餅。因為每月能領到國家的生活補貼,中專生的日子已經不再拮據,偶爾還能和同學到食堂的教工窗口改善一下生活。但我那時最期待的,還是父母寄來的中秋月餅。現在,我幾乎嘗遍了各地的點心和小吃美食,許多點心當時吃起來也覺得別有風味,卻很快就淡忘了。而家鄉的月餅,一直是我記憶中最美好的食物。童年培養起來的味覺,這一生,恐怕都難以磨滅改變。
有一天讀《世說新語》,看到西晉有個叫張翰的蘇州人,在外地做官,當秋風吹起的時候,想起家鄉的莼菜和鱸魚,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干脆辭官回鄉了。我不禁會心一笑:曾經對家鄉月餅的念念不忘,怕也是和張翰一樣濃烈的鄉愁吧。想到這里,趕緊給兒子回了一條短信:好!!!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