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退休之后遷居屯溪,最大的區別,是每天清晨不再被學校的起床喇叭聲驚醒,取而代之的是鳥叫聲。
朦朦朧朧中,聽見“咕咕咕——咕”的聲音,這是斑鳩的叫聲,低沉渾厚,回蕩悠長,極具穿透力,如廟宇晨鐘,更像是起床號角;不一會兒,聽見“哥谷光各”四聲連叫,鏗鏘急促,剛勁有力,應是杜鵑鳥的叫聲,有點出操口令的意思;緊接著,便是一陣“喳喳唧唧”聲,那一定是幾只麻雀的吵鬧聲,像學生們清晨沖向運動場的腳步聲;夾雜著野鴿子的“咕咕”聲、“嘎嘎”的烏鴉聲,猶如值周教師在引導、指揮,真是熱鬧非凡;“啾歸——啾啾歸”,明亮清脆,這是翠鳥在不停地呼喚;忽然,一聲聲清新亮麗的“瞿瞿——具具——回句會回——劇劇”,似有玉珠在靈巧地滾動,清晰響亮,悅耳動聽,這一定是畫眉鳥閃亮登場了!整個卯時我都沉浸在百囀千聲之中,盡情地享受著這迷人的“交響樂”,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都說鳥擇良木而棲,仔細打量了一番居住的小區,綠化確實不錯,尤其是我所居住的這幢樓,北面有幾畝的空地。房子周邊,除了馬路之外,皆種上了樹,喬木灌木草坪,應有盡有,雖沒有什么名貴品種,量倒是足的,樟樹、桂花、紫薇、桃樹、李樹、冬青、刺槐,還有許多我叫不上名兒的。小區的園林管理員顯然是非專業的,不善修剪,樹木基本上是自由生長,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看上去倒有種密林般的模樣。我想:這樣的環境,應是深受鳥兒們喜歡的,怪不得有這么多的鳥兒選擇了這里。不曾料到,這個想法沒幾天就被推翻了。
那日,我外出散步,忽然看見小區南門附近有一亭子,旁邊還立有一碑,碑上刻有三個大字“百鳥亭”,邊上還有一行小字“屯溪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條大馬路就叫百鳥亭路,亭的斜對面是新建的小學,命名為“百鳥亭小學”。由此可見,是先有鳥在此棲息,且必定是鳥多,才會取名百鳥亭。古人建亭,就是讓行人歇腳避雨的,可以想象當年這地方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偏遠之地。亭子的北邊距新安江二三里地,早先隔著的應是耕地,現在已是居民樓林立;東邊不遠處是丘陵,當地人稱兗山,但亭與山之間亦是高樓矗立;西邊的珮瑯河雖近在咫尺,可能見到的亦是居民樓,看不到河水;南邊同樣是些許民居,繞開這些房子,才能見到幾塊農田,而后,大路一拐,進入山鄉。此亭興建之初,周邊肯定是田地環繞,五谷不缺,蔬果不斷。近見溪流入江,灘涂沼澤,草豐蟲密,魚蝦蟹蛤,不在少數。不遠處,山丘在望,樹高林茂,野果充盈,絕對是鳥的天堂。
我很慶幸居住在這樣一個小區,因為有個動物學家曾告訴過我,鳥類對環境是最敏感的,有些鳥對環境的要求很苛刻,稍不如意就會離開,是最善于遷徙的動物。換言之,鳥能安居的地方,必然是人類最宜居之地。但我也很擔憂,人類過度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愈來愈烈,如何與動物和諧相處?如何解決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都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深思的。
一位種柿子樹的朋友,每當柿子成熟,他都不全摘,每株樹上都留下兩三個。問其原因,他說留給鳥兒吃。為什么呢?因為有柿子吃,鳥兒才會經常來,鳥兒常來,就會逮樹上的蟲子吃。鳥兒是害蟲的天敵,若是樹上沒柿子了,鳥兒不來,來年的樹上就會蟲害暴漲。其實在農村,許多農民朋友都知道這個道理,總是要在樹上留下一點兒果實犒賞鳥兒。我心里在嘆服農民朋友睿智的同時,也為鳥兒們的義舉點贊,真是和諧共贏吶!農民朋友的舉措,是不是對我們有所啟發?我們在城市建設的同時,是否能考慮到動物們的生存空間呢?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