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1987年9月,我到桐城中學就讀高中。
桐中的學習氛圍一直非常濃厚。只要走進校園,到處都是瑯瑯的讀書聲,教室、實驗大樓、學校圖書館、后樂亭、后山操場,都是莘莘學子刻苦攻讀的身影。我記得,因為課程緊張,學生一個月、兩個月不回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那時和其他同學一樣,經常從家里帶一個裝有各種菜的塑料瓶和玻璃瓶到學校,以適當補充一點營養。不僅僅是高三畢業班的學生,高一和高二的學生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十點鐘以后,校長們輪流準時去各個教室檢查,督促學生及時回到宿舍休息。但是,不少學生仍然點起蠟燭和煤油燈,在教室和宿舍里繼續苦讀。可以說,勤奮是桐中學子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旗開得勝的法寶,這也詮釋了那句“天道酬勤”的樸素真理。
桐中的老師都很敬業。我們的高三英語老師張恩懷給我的印象很深。張老師上英語課經常拖堂,課間十分鐘最多休息5分鐘。那時候,從來沒有什么家教行為,但是經過師生共同努力,桐中的高考成績總是在全省名列前茅。這樣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僅吸引了本縣的優秀學生,也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優秀學子前來深造。我剛剛上高一時,由于宿舍緊張,我被安排在高二年級文科班宿舍住宿。一位名叫吳曉橋的宿松籍學生,與我睡上下鋪。他很樸實,學習異常刻苦。吳曉橋一般每天早上5點半準時起床,到后山操場跑步半小時左右,然后回到宿舍快速洗漱;洗漱結束,立即拿起語文和英語課本去教室朗讀,開始了一天的緊張學習生活。正因為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吳曉橋在1989年的高考中,以全省文科總分第四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俄語系。吳曉橋對我的影響很大,耳濡目染的我,后來在學習的征程中一刻不敢松懈,這不能不說桐中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個人的成長產生了積極影響。
桐中因為百年名校的優質品牌也一直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1988年5月,我親眼目睹了原中顧委常委、桐中校友、參加過長征的德高望重的黃鎮將軍視察母校。老將軍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興致勃勃地看望了學校師生員工,視察了新教學樓,向正在刻苦攻讀的學子們揮手致意問候,祝愿桐中越辦越好,并當場慷慨解囊捐助4萬元,資助母校用于教育事業發展!視察之余,他還和藹可親地與一位高一學生交流起學習和鍛煉的體會,黃鎮老將軍建議那位高一同學每天抽出1小時用于鍛煉身體,這樣更有利于學習和個人成長。那位同學終于不負所望,1990年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化學系,成為棟梁之才……
桐中不僅僅注重文化課的學習,同樣注重能力素質的培養提升。記得我剛剛上高一,每周一下午的勞動課,當時的班主任吳杰老師,就帶領我們去桐城師范的實驗田參加體力勞動,通過上勞動課體驗體力勞動的艱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進步。盡管我和許多同學一樣,有時在勞動中大汗淋漓,但是累并快樂著,從勞動中也悟出了生活中的許多哲理。高一下學期,我們班級集體組織去樅陽縣浮山風景區旅游,但是因為當時思想還是很守舊,班主任批評我們這些沒有去旅游的同學,應該走出去看一看,開闊視野。現在想起來,老師說得正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固步自封,實際上無異于畫地為牢。
桐中讀書的經歷對我個人影響很大,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思維的拓寬,更重要的是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桐中求學的歷程雖然很艱難,但是美麗的校園、緊張和諧的學習氛圍,磨練了意志,錘煉了品格,陶冶了情操,也影響了我的一生。
然而,無論時空怎樣改變,我總是難忘美麗的桐中校園。這是一條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一片孕育英杰奇才的沃土,人世間最美的花園,不僅僅給了我豐富的知識,教給我做人的道理,還讓我放飛心中的夢想,走向更加無比寬闊的新天地。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