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的舅媽幾年前就去世了。舅舅從村支書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后,多次謝絕了兒女們要他移居城市的好意,堅持獨居在果園山下小山村的老宅子里,過著清靜悠閑的日子。
舅舅生在果園山,長在果園山,工作在果園山,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了如指掌,充滿情感和感恩。10多年前,縣有關部門將縣自來水廠的水源地,遷移至萬山與柯坦兩鎮交界處的果園山水庫。從那時起,舅舅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職責,多了一份擔當。舅舅在職期間,就配合有關部門,在加強水源地管護、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將水源地管得井井有條,管出了山清水秀,管出風光無限,為守護廬城二三十萬人口生活和生產用水的“大水缸”,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春光明媚的時節,站在舅舅家大門前,極目遠眺,遠處白云浮動,青山描黛;眼前果園山水庫碧水蕩漾,波光粼粼;水灣岸畔柳色青青,綠樹成蔭。“大水缸”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山林之間。蜿蜒曲折的舒廬干渠,在這里多情地打了一個結,緊緊地拴住果園山水庫,形成了一個“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生態體系。舅舅不想離開這里,不僅僅是因為這里的山好水好,有忘不了的鄉音和鄉情,更重要的是,他要盡一個老黨員、一個老基層干部的微薄之力,在有生之年守護好這片水源,留住生態,留住鄉愁。
舅舅家住的自然村有十來戶人家,離水源較近。過去,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后開辟零星的菜地,種些各種各樣的蔬菜,維持家庭四季食用。這些年,村民們自覺地禁用化肥農藥。然而,一到雨季,菜園里殘存的農家肥,還是隨著雨水流進了水庫,對水源產生了一定的污染。雖然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防范措施,但卻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隱患,解決問題。舅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琢磨著解決的方法。有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外地有個地方種草坪防治水土流失、防污染的經驗介紹,便茅塞頓開,變為己用,多次與農戶們溝通協商,從而達成共識,并從我做起,帶頭示范。
舅舅家的房后,很早就辟有一塊菜園地,是家里多年、唯一的“菜籃子”,既方便食用又好管理。舅舅決心一下,忍痛割愛,將綠油油的蔬菜全部鏟除,鋪上了一層碧綠的草坪。環境美了,污染水源問題也迎刃而解,受到村人的一致贊揚。一時間,村民們紛紛效仿舅舅,一鼓作氣將菜園地遷移到遠離水源的山坡地里,將房前屋后全部種上草坪。盡管這樣做給自家帶來不便,但卻讓“大水缸”多了一份清澈,多了一份安全。舅舅和村民們的做法深得人心,很快一個“種草坪、防污染、護水源”的行動,在果園山水庫周邊其他村莊,也悄然展開……
舅舅是個閑不住的人,身不在其位,卻依然牽掛著“大水缸”的安全。他在征得村鎮兩級同意之后,發動和聯絡附近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民兵等一批人,自發組建一支護水志愿者隊伍,扛起了義務護水的責任。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他們佩戴志愿者的紅袖章,自帶工具,輪流值守,沿著水庫岸邊巡邏檢查,精心打撈廢棄的塑料袋、枯草、樹枝樹葉等漂浮物,凈化水質,改善水環境,保持“大水缸”的干凈衛生,讓碧水長流。有一次,一場特大暴風雨過后,舅舅在家里坐不住了,天一放晴,他就領著幾名志愿者踏著泥濘的山路,沿著水庫岸邊查巡,一不小心踩空了腳,連打了好幾個滾,翻身滑落水中,結果左腿軟組織嚴重損傷。住院治療后,還沒痊愈,他又出現在志愿者的巡查行列里。
我的表姐表弟們回家勸說舅舅,年歲大了腿腳不利索,別再整天忙活了,而舅舅卻說:“我工作慣了,閑下來一點事不做,還真憋得慌……”
有位哲人說過,春天已經過去,但永遠不要失去發芽的心情。是啊,舅舅雖然老了,青春早已不在,可他依然守望著人生的春天,始終保持著一種萌動向上的狀態,一種發芽的心情……
這便是我的舅舅,一個有追求有情懷的、退下來的小小村官。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