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六歲時的一天,家中雞窩里的母雞,忽然“嘎嘎噠”叫了。正在燒飯的奶奶忙喊我:“小寶,快去把雞蛋撿到米缸里。”我二話沒說,放下手中的玩具木槍,匆匆跑到雞窩前,下蹲伸手正要掏時,冷不丁被母雞啄了一口。我倏地收回手,起身忍痛跑向奶奶“告狀”。奶奶看著我有點紅腫的小手,用嘴吹吹,然后和藹可親地勸我:“沒事,過一會就好了。”
又有一次,另一只母雞也在雞窩里叫喚。這次我“好了傷疤忘了痛”,沒等大人吆喝,就急乎乎地跑去撿雞蛋。為避免再被啄,我先拿一竹竿伸進雞窩,把母雞硬生生趕了出來再撿,可當我湊近看時,雞窩里竟空無一蛋。我疑惑不解地問奶奶,奶奶神情深沉地對我說:“不能母雞一‘叫’就信,會被表面假象迷惑,要看清是非真偽。”
自打那起,我討厭再去撿雞蛋,然而,圓滾滾的雞蛋我倒是愛看又愛吃。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母親生我胞妹時“坐月子”,吃雞蛋算是最好的營養食補。而我這個幼小長子,也常常跟著沾光。每當看到奶奶或父親端著一碗雞蛋泡馓子送給母親時,還不懂事的我就像跟屁蟲似地跟進去,母親總會先給我吃一口,然后再吃。若是碗里有兩個雞蛋,母親就會夾一個給我吃。
上學后,外婆所在村是我的必經之路。記不清多少回了,放學回家時,只要被外婆看到,她總要笑瞇瞇地喊我來吃飯。若是吃面條,總要打上兩個荷包蛋;如果吃米飯,就清蒸一碗鮮嫩雞蛋,既當菜又當湯,還加炒一碟蔬菜。雖是家常便飯,但我吃得有滋有味。外婆家如同磁鐵般吸引我,除了有我愛吃的雞蛋,還有外婆給我講的有關雞蛋的趣聞軼事。
如今生活檔次提升了,雞蛋大量供應,人們對吃雞蛋也頗有講究。在我們家里,除保留白煮、油煎和清蒸老三樣外,還有雞蛋炒香椿、炒韭菜、炒木耳、炒毛豆、炒豌豆、炒豆腐和炒西紅柿,以及雞蛋紅燒肉、豆漿蒸雞蛋、銀耳雞蛋湯等,深受家人和來客的青睞。與此同時,家人在雞蛋的選擇上也比較挑剔。有次家庭飯桌上,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地要吃新鮮的土雞蛋,這無疑給老伴出了難題。她每次去菜場買土雞蛋,不是買不到,就是真假難辨,有時還上當受騙。后來,老伴經過詢問考察,對土洋雞蛋的區別略知一二。養雞場的雞,吃的是加工飼料,生的蛋偏多偏大,而且雞蛋大小相差無幾;散養的雞,吃的是稻麥菜葉和野草,生的蛋相對小,蛋殼表面有些粗糙,蛋黃金紅色,燒熟了香味撲鼻。
一度,有些地方創吃“忘蛋”,也叫“毛雞蛋”,即把雞蛋孵到一定時候,胚胎還未出殼,以及孵化不出的“死蛋”,拿出來放進鍋里,撒上佐料,像煮五香蛋一樣煮熟。一次朋友聚餐,在他人的盛情鼓動下,我也品嘗過。但當我鼓足勇氣咬了一口,咀嚼幾下后,不禁皺起了眉頭。自感有些殘忍的我沒有再吃下去,同桌人見此,也不再給我做“忘蛋營養更豐富”之類的廣告了。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