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推開窗戶,一朵金黃的花朵躍入眼簾。原來,樓下不知誰載的一棵南瓜秧兒,竟沿墻攀了上來。看著這朵鮮艷的花兒,感覺一股清新的鄉情撲面而來。
在鄉下,南瓜是很隨性的一種植物,幾乎家家都會在地頭坡邊、籬旁墻下種上幾株。松了土,埋下上一年留下的瓜種,施上一點肥,澆上水,就很少有人去打理它。頂多是在連日驕陽后,得閑給它兩瓢清水。
在我幼時,鄉下每戶人家都有挨個的幾個伢兒,就像一根南瓜藤兒,結著一串青澀的小瓜。物資匱乏的年代,誰也不會把自個的伢兒金貴地養著,真的像房前屋后栽種的南瓜兒呢。
也就在不經意的時光里,那瓜秧兒就扯了藤,一路攀爬著開著花、結著紐。那紐兒越來越大,有時恍然驚覺,這瓜兒咋一夜間就長得這么大了呢?如同我經年以后一次回鄉,那原先在一起光腚戲水的小伙伴兒,已一個個出落成壯實的大小伙、俊俏的大姑娘兒。
可也別輕視了這看不上眼的南瓜,在那溫飽都難解決的年代,也填飽了不少饑腸呢。南瓜粥是農家人碗中常見的主食,蒸南瓜也是當時孩子們手中的一道美食。家中若有巧婦,這不起眼的南瓜兒也能翻出新鮮的花樣。
記得母親會將花托短、不結紐的雄花兒采下,用當年榨出的菜籽油兒一煎,盛入盤中,是一道既好看又清香撲鼻的佳肴。
青青的南瓜藤兒,在母親的手里也是一道美食。見母親一條條地撕去藤兒外面的皮,留下里面青嫩的芯兒,剪成段,配上紅辣椒絲兒,在鍋中一炒,是一道清爽可口的下飯菜兒。
有時家中來客,又一時不及采摘新鮮的蔬菜,母親會拎起墻角堆放的一只南瓜,剖開,切成絲,在大火上爆炒。那脆甜的味道,對于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似乎里面隱含著那個年代的味道,以及母愛的味道。
大熱的夏天,母親會將南瓜切成月牙兒形狀,抓上一把綠豆,熬一銚南瓜綠豆湯,涼著,解渴又降暑兒。
南瓜瓤兒,母親用來喂豬。南瓜籽兒,母親會在塘中洗凈,曬干,炒熟了,成為大人小孩口中嗑著的香噴噴的零食。
那時的鄉下,衛生狀況很差,小孩子的臉上都有蟲疤。城里的孩子用寶塔糖(當時的一種驅蟲藥)驅蛔蟲,鄉下孩子驅蟲就是吃生南瓜。生南瓜難吃,母親會將南瓜搗爛,加上一點糖,這樣,我們就不會食之難以下咽了。生南瓜驅蟲很靈,現在來看,還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環保綠色的新潮藥品呢。
“一條大青龍,爬上院墻頭,生下一窩蛋兒,個個大麻球呀。”看著眼前這攀上窗沿的南瓜藤,看著這朵黃燦燦的南瓜花,忽然記起兒時母親唱給我們的這首南瓜謠。歌聲里,那鄉情的藤蔓從心口里長出,盤盤繞繞纏纏綿綿;而母親的笑容就宛如藤上的那朵花兒,明媚而燦爛。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