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三年前的事了。
下班路過奎星樓,路邊一個老人在賣紅薯。一架板車,車上胡亂地堆著一些紅薯。我騎著自行車從旁邊經過,沒打算停下來。一個女人攔住我:請問你有現金嗎?
我停下車,腳支在地上,并沒下車,疑惑地看著她。她忙解釋,她買老人十元錢的紅薯,身上沒有現金,而老人偏偏沒有微信。如果我有現金,請我付給老人,她用微信給我轉賬。
我正猶豫著,老人沖我憨憨地笑笑,說,大兄弟,幫個忙吧,自己種的紅薯,我哪知道城里人都用微信付錢?
我掏出一張二十元鈔票遞給老人。那女人加了我微信好友,轉給我十元錢,走了。這時,老人已麻利地挑了幾個紅薯,沖我說,這幾個送你吧。
我看著那幾個紅薯,真好,不免有些心動。我又看一眼老人,頭發全白了,生活的艱辛在他臉上刻下一道道皺紋。我怎么能要他的東西?我應該幫助他才是。我說我不要。他的臉上明顯掠過一絲失望,雖然轉瞬即逝,但沒逃過我的眼睛。難道我做錯了?
我正胡思亂想時,老人給我找錢了,十二元。我愣了一下,說,不是應該找我十元錢嗎?
老人真誠地說,你不是幫了我忙嘛!
那也不能賺你的錢。我說著把他多找的兩元錢塞給他。
老人一邊推讓,一邊說,這可怎么好,這可怎么好?然后又說,要不你買幾個紅薯吧,我給你算便宜點。
我笑了。我只不過是舉手之勞,這老人怎么覺得欠我多大情似的。我看看他的紅薯,是當地常見的白瓤紅薯。我喜歡吃紅瓤的,我借著這樣的托辭,騎上車就走。
身后傳來老人的聲音,紅瓤的我種得不多,明天給你帶點來。我看不到老人的表情,但確信這只是一句客套話,也沒再回應,快速地離去。
這件事很快就被我忘記了,如同一個小石子落進水中,當時雖然激起了一絲漣漪,但轉瞬就消失了所有的痕跡。那條路我平時也不常走,再次經過奎星樓時,已經是十多天之后了。那天正下著蒙蒙細雨,我不肯打傘,悠閑地在雨中騎行。
大兄弟——我聽到一個很熱切的聲音。順著聲音望去,是那個老人。老人沒有帶傘,衣服已經半濕了。老人一臉的興奮,招手讓我過去。
老人面前依舊是一架板車,空空的,顯然紅薯已經賣完了;腳邊放著一個扎著口的塑料袋,里面隱約是幾個紅薯。老人拎起塑料袋說,家里種的紅瓤紅薯不多,前幾天叫人買完了,這幾個是特意給我留的。
我能感覺到我的臉在發燒。我不敢看老人的眼睛,只盯著那紅薯看。紅薯黃澄澄的,仿佛金子一般。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