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斗指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也。”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世上螢火蟲有兩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靜夜里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二候土潤溽暑:天氣開始悶熱,土壤也很潮濕。大暑時,濕氣濃重,濕熱令人難忍。東漢劉熙說:“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臟,也就稱‘齷齪熱’”;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節,因濕氣積聚而時常大雨滂沱,經常有大的雷雨。在江南一帶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苗增一擔”的說法。在這炎熱時節,滴雨似黃金。
大暑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節氣有些地方也有些民間風俗習慣:浙江臺州沿海送“大暑船”活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椒江人還有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大暑節氣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還有的地方有燒伏香的習慣。燒伏香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治多種頑疾。還有一說,百姓在伏天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
從古至今,民間都有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作用;大暑節氣,人們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食用對身體健康有益;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也是一種有神奇消暑功效的甜品;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這天“喝暑羊肉湯”的習俗,如棗莊市不少市民就有這習慣;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姜的風俗,“冬吃蘿卜夏吃姜,不需醫生開藥方。”臺灣人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我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大暑節氣日本人會在社區里架起長長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條放入竹筒里過水冷卻,供大家品嘗,據說吃過這種竹筒冷面后夏天不會中暑。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