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劉統的作品我是一直關注的。拿到他的《火種》(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一下子為書籍裝幀之美所吸引。我最初的感覺是宏大的,就如同站在歷史現場,全面系統地還原了當年的場景。
這部洋洋40萬字的新著,作者傾其全力溯源了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再現了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它縱跨百年,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為軸心,橫向囊括了張之洞的君主立憲、五大臣出洋考察立憲、廢科舉辦新學、小站練兵等新政。于是,就有了刺客與暗殺,連續的戰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國家和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這一切使愛國人士極為焦慮和悲憤。革命黨人紛紛奮起,他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徹底推翻清王朝,才能救中國。然而,由于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內部紛爭不斷,齟齬和內斗消耗了革命斗志,加之“排滿”、主張立憲保皇等立場,嚴重誤導了人們的思想,終使共和夢碎,革命成果旁落。中國究竟向何處去?愛國的志士仁人,又開始了新的道路探索和尋找,這給新思想、新文化的產生,提供了一個有限的寬松環境。于是,就有了一批新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出版,預示一個新文化時代的來臨。陳獨秀以文會友,結識了包括黨的奠基人之一李大釗在內的一大批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陳獨秀認為,中國革命必須“從思想革命開始”,首先“要革中國人思想的命”?!缎虑嗄辍氛归_的反封建斗爭,引起廣大青年的共鳴,人們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他們認為,要改變中國黑暗、落后的面貌,必須有一條正確的道路,正確的思想,就是“主義”。于是,就有了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這篇文章在《新青年》上發表,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一個標志,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受李大釗、陳獨秀等影響,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發表了著名的《民眾的大聯合》,充分表達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兩條道路,鼓動廣大窮苦大眾也行動起來,掀起一場人民的革命。這篇文章顯示了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魄力。受到革命先驅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的影響,毛澤東終于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這是在“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情況下的最后選擇……書中所列材料不可謂不翔實,人物事件不可謂不生動,言之鑿鑿,中肯有力。對于重大題材來說,它尚嫌自然,粗疏簡略,因為它的每個分枝都可延伸出一個又一個四十萬字的專著,好在這些分枝雖然點到即止,卻也神采奕奕,十分典型。故而主干十分扎實,并活力四射。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經受著煉獄般的嚴酷考驗。外部的一次次圍追堵截,內部的一次次爭斗分裂,受制于人,妥協遷就,教條盲動,還有無盡的跋涉、驚人的犧牲、大量的背叛……歷經無數次生死抉擇,終于從幼稚、盲動、沖殺、失敗、彷徨中跌跌撞撞走來,在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帶領下,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從而走向成熟,走向一個個勝利。至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即將照亮中國。
“尋路”是該書的亮點?!痘鸱N》作為一部具有創新性、富于時代感的歷史專著,突破了傳統黨史、革命史著述的分期節點,服從于“尋路”這個創新主題,不僅與該書“尋找中國復興之路”的主題相映襯,也是該書思想的火焰。
初讀《火種》,有些許急躁,便覺得文字很清淡,直至細細品讀,才發現平實的文字,散發著一絲絲靈氣,縈繞在字里行間,一幅幅歷史冊頁,以點帶面地展現出20世紀前三十年的風云際會。作者用有溫度、沾泥土、帶露珠的故事,講活黨的創業之艱辛,與革命新征程的來之不易及其取得的輝煌成就。鮮活場景與硬朗的文字巧妙結合,恍然間,讀者成了文字的主角,每一個字節都在輕撫你的神經。而令我折服的,倒不是其立論與觀點有多么的新穎,多么的深刻,而是作者對原始史料的爬梳剔抉。
《火種》是一部文筆流暢,敘事風格獨樹一幟的著作。縱觀全書,作者飽含深情的文字,使專著語言甚是精煉,仿若多一個字或是少一個字便使作品失去原本的韻味。如“寫在前面的話”第八段第一句話:中國共產黨不是憑空產生的,這是一個“尋路”的過程。寥寥數語,卻引出后文關鍵線索。其次,越是耳熟能詳的題材就越不好寫,而作者以獨特的視角,以事件和人物為線索,注重第一手資料,追求原始版本,“不但要讀檔案和原始資料,還要實地考察”,將過往與現實連結,融入歷史、文化、人性,突顯了作者善于敘事,娓娓道來的文風。以歷史的語境,殷殷的人性關懷,把歷史感的反思隱藏在文字背后,嶙嶙突兀,凜凜寒生,使得作品雅致高遠,思想深邃。
歷史如同一列奔騰向前的火車,途中不斷有人上車,有人下車。于此之時,我們不能不對作者以史為主,評述次之,令讀者在閱讀豐富的史實后自我感同,具有直指人心作用的文字表述,表示由衷的敬意。尤其是對陳獨秀、張國燾、汪精衛等人物和事件,竭力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盡量還原其本來面目,并冷峻有力地指出危機,這種不刻意拔高、不輕易評論、不預設立場的客觀中性的寫作精神,彌足珍貴。
“尋路”,或許就是《火種》一書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那些近代史上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的思想和心路歷程,那些紅色的故事,生命的贊歌,終將回蕩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余音繞梁。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