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俗話,是民間詞典上的名言警句,是生活智慧和人生經驗的結晶。它扎根于生活,形式以短句為主,內容言簡意賅,含義意味深長。
俗話說得好,好就好在它鋒芒畢露,直中要害。比如“凡人敗德壞名,錢財占了八分。”這句俗語從德名與錢財的關系入手,一把撕開了生活的封皮,使其內核坦露,觸目驚心。想想看,當今生活中的貪官,有誰不是失足于錢財的泥淖,最后成了階下之囚?
俗話說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實。比如“人要臉,樹要皮。”凡人都有羞恥之心,這就是因為要臉,有一個故事可以用來佐證。有一個罪犯被抓到衙門審判,他說:“快把我殺了吧,我是不講禮義廉恥的人!”審判他的法官說:“今天太熱,我們不著急審訊,你先把外罩脫了吧!”罪犯看法官沒有惡意,就依言脫了外衣。接下來,法官又說:“看你渾身還是汗津津的,你把內衣也脫了吧!”罪犯又依言脫了內衣。官員又說:“看你還是很熱,你把短褲也脫了吧!”罪犯說:“我怎么能赤身裸體站在公堂上呢,我不能脫!”官員說:“看來你還是講禮義廉恥的。”這個犯人口稱自己不講禮義廉恥,可一旦讓其裸體公堂,他還是斷然拒絕了。由此可見,我們平常所說的“不要臉”,其實是說人在處理某一件事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而不是說他真的就沒有了羞恥之心。而“樹要皮”作為“人要臉”的補充說明,其蘊含的生活真實就更顯而易見了。如果一棵樹的樹皮損壞了,那么過不了多久定會枝枯葉落,這是因為樹皮除了防寒防暑防止病蟲害之外,主要是為了輸送養料。這也從側面論證了人要臉的重要性。
俗話說得好,好就好在它能辯證地看待生活,看待問題。比如“好馬不吃回頭草”與“浪子回頭金不換”、“兔子不吃窩邊草”與“近水樓臺先得月”、“宰相肚里能撐船”與“有仇不報非君子”、“打狗還得看主人”與“殺雞給猴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與“開弓沒有回頭箭”、“不到黃河不死心”與“路爛不如早脫鞋”……這些俗話,表面上意思相反,但倘如仔細掂量思考,它們又含有辯證的哲理。因為,事物是在不停變化的,我們的思維不能僵化停滯,也要隨之發生改變。對待這些俗語,我們要看它所說的環境,所說的對象,所說的時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地看待生活,找到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俗語說得好,好就好在它具有實用價值。小時候,每頓飯我和弟弟不吃得肚子滾圓,從來都舍不得放下筷子。媽媽見我們這樣,就說:“吃飯少幾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孩兒安,三分饑和寒。”姐姐喜歡吃糖,喝稀飯不加糖,她嘴撅得能掛油壺。于是,媽媽就教訓她說:“甜言奪志,甜食奪齒。”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桌子上很少見到肉,而常常是蘿卜青菜。媽媽見我們饞得直流口水,就諄諄教導:“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吃了蘿卜菜,啥病都不害!”吃面條時,我們都喜歡吃稠的,媽媽就勸我們說:“吃面多喝湯,免得開藥方。”媽媽將玉米、高粱、甘薯、豇豆等雜糧做成各種各樣的食物,端到飯桌上來,還將舂米剩下的米糠,用細篩子濾下米嘴兒,燒稀飯給我們喝。我和弟弟堅決反對,媽媽卻說:“吃飯帶點糠,一家大小都健康。五谷雜糧勤進口,郎中大夫拿鋤頭。”小弟從小到大不愛喝稀飯,喜歡一口饃饃,一口涼水。媽媽糾正說:“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我喜歡用茶泡飯,媽媽見了,馬上對我說:“熱飯涼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
俗話雖是大白話,但它卻用淺顯易懂的比喻,曲折婉轉的起興,向我們說明了一個個做人做事的道理。說它是文化,應該絲毫都不過分,因為它既在道德層面上指引、教育、勸戒和規范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又集中反映出了我們內在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可謂短小精悍,內蘊深刻,而且又具有刀砍斧劈般的力量。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