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坊間把春聯稱呼為“門對子”,我從少年時就有個錯覺,常將正月的拜年誤作“拜聯”。也是啊,每到一戶親友家,有意無意間總要往門上瞅,為那些字體養眼、意境深邃的“門對子”心旌神搖,羨慕喝彩。
而今的“門對子”多為印刷品,詞句雷同者多。我記憶中有幾個很特別的“門對子”,有的甚至不合乎對聯的規范,算是接近對聯的詩詞套用或者大白話,但它們卻同樣有一種很美的意境。十七歲那年,我隨鄉人去皖南石臺縣一處山里面扛樹(伐木)。雨天不能干活,我喜歡到附近古色古香的老街上轉悠。仄仄的巷,石板路,木閣樓,撐著黃布傘匆匆走遠的行人,與戴望舒《雨巷》里渲染的氛圍十分相似。巷中店鋪清一色木制的柵門,有一家“東風面食館”,“門對子”貼的是朱熹《春日》詩中后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那份貼切和意境,讓我驚嘆并佩服,以至于浮想聯翩,在那個店里吃了許多頓的面條。
還有一年,在江城蕪湖鋼鐵廠基建處打工。當時鋼鐵廠外圍都是村莊,某天看到一戶人家上了鎖,瀕臨倒閉的房子大門上貼著這樣一副“門對子”: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驚詫不已,覺得房主是胸懷山川、灑脫淡泊之人。后來看書知道該聯出自《儒林外史》,縱是借用,把“門對子”寫得這般合情合景,依然對房主飽讀詩書后的不羈任性感慨不已。
再說個來自民間、不對仗卻一樣有韻味的“門對子”。有個夏天,我在常州武進一鄉鎮做瓦工,工地邊有幾間待拆遷、尚在營業的小門面。一家賣早點的房子,地勢比路面高出兩個臺階,顧客去買早點或就餐自然不方便。小店門旁于是貼出不干膠打印的“門對子”:早一點,日子就會更好點;上一步,生活才能多進步。瞧這口語化的“對子”,化方位劣勢為調侃,溫潤走心。那時工地活很累,早上過來買早點,掃一眼它們,真有“充了一次電”的感覺。
年前一段時間,合肥給電動車集中上牌,不但免費,相關工作人員還蹲街頭、進社區現場辦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發下來的牌照號碼按照本地的習慣,基本匿去了“4”。一次在一個群里聊天,一位老師對這種接地氣的發牌方式贊賞有加,還興致勃勃地擬出一個“對子”:車車不留四,尋常事,辦實事,做成暖心事;個個來上牌,正式牌,發臨牌,優化敬業牌。
我想,如果把這位老師的“門對子”貼到哪個為民服務的社區窗口,用合肥話講,那一定“化得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