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家里常常會有些紙箱、紙盒、廢舊塑料油桶和洗衣液壺等“邊角料”。妻子覺得這些東西扔掉可惜,留著占地方,剛好樓下有間自行車庫,就隨手把這些邊角料收拾好,堆放在自行車庫里,等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就賣給來小區收廢品的人。雖然賣的錢不多但日積月累,一年下來也是一筆收入。在妻子看來居家過日子,就得這樣算計著。
記得在三年前,妻子開始把這些生活中的邊角料直接捆好,等下樓時就丟在小區垃圾桶旁。我平時工作忙忙碌碌,不太關注這些生活細節,妻子做的每一件事自有她的想法。一次家里買了電視機,工人安裝調試好,很大的一個包裝紙箱,妻子就讓我抬著放到樓下的垃圾桶旁。我不解地問妻子,這么大的紙箱,怎么不留下來賣廢品呢?妻子卻說,都這么做撿垃圾的人吃什么?說話間,妻子的眼神向前方示意了一下。我順著看過去:一個佝僂著腰,背著一個碩大蛇皮袋的老阿婆,正把上半身探進臟兮兮的垃圾桶里翻找著,寒風中她專注而執著,絲毫沒有在意我們的存在。而當她看到這里有一個大紙箱時,眨了眨干癟的眼睛,突然快步走了過來。
面對此情此景,我略有所悟。小區每幢房子前面都放有兩個垃圾桶,住戶的剩菜剩飯、各種舊紙箱、塑料瓶等生活廢舊品都往里丟,而每天都會有或背著大蛇皮袋,或騎著破舊三輪車拾垃圾的人,挨個把垃圾桶翻個遍,把一些他們認為可以賣錢的物品都撿起拿走,然后分類放進袋子里,傍晚時再把一天的收獲換成一點辛苦錢。我不知道他們一天的收入有多少,我想,但凡家里日子能過得去的,都不會干這行當。
可是,自從去年政府推行干濕垃圾分類投放以來,幾乎是一夜之間,小區里的垃圾桶都消失了,家里每次丟垃圾只能到固定的垃圾投放處分類投放。由于小區沒有了垃圾桶,那些以撿垃圾為生的人也就自然“失業”了。可是妻子依然初心不改,繼續把生活中的邊角料放在門前的樓道里,而常常是上班時放的邊角料,下班時就會被拿走且打掃得干干凈凈。我不解地問妻子是誰拿走的。妻子說:“清掃這幢樓道的是一位外地的老阿叔,以前一邊做保潔工,一邊順便撿些垃圾貼補生活。平時誰家門口放些生活垃圾要忘記丟了,他清掃樓道時就會幫著帶下去,從來沒有指責或抱怨過。可現在阿叔已撿不到垃圾了,看到老阿叔每天把樓道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維護得干干凈凈,我就把這些邊角料捆好,放在樓道口,想讓他在清掃樓道時能有一點點的收獲……”
我似乎明白妻子的心意。其實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會有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底層勞動者,他們雖然沒有遠大的志向和高薪特權,但在平凡的崗位上卻盡職盡責,如長者一樣傳遞著一種源自內心的愛與善良。我想這種愛,無論在哪個城市角落,都會崛強地生長、永久地發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