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喜相逢,而恰巧98歲的母親居住在我家,能和老母親一起過個中秋團圓節,多么難得啊。
記不清有多少年沒能和母親一起過中秋節了。因為母親的年紀越來越大,七兄妹輪流接母親到自家生活。很懷念從前一到節假日,我們領著孩子,帶著精心準備的禮物,大包小包地背著、提著,不顧旅途的疲勞,興致勃勃地往家趕。那時沒有私家車,交通很不便利,只能坐路過家鄉的慢車,托人買到火車票已經很滿足了,從不奢望能有座位票。單趟行程要七八個小時,還常常晚點,只為了節日能和老家的父母親人們團聚。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離開家鄉30多年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自己變得越來越多愁善感。喜愛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中秋》,很應景。這是蘇軾在丙辰中秋,大醉后所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每到中秋佳節,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
記得前年,在國外的女兒家過中秋。為了孩子們能吃到月餅,尤其想讓4歲多的孫寶記住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我和孫寶一起制作了芝麻甜心餅,通過烤箱烘焙,有模有樣的,美其名曰:月餅。中秋之夜,全家人在院子里賞月、吃月餅,滿滿的儀式感,后來還寫了一篇文章《在異國他鄉做月餅》,也是想表達在這特殊的節日里,一種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吧。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母親說,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都是自己做月餅。我問母親如何做月餅?年事已高的母親說,已忘記了做法,反正是先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調好餡,再一層層包上皮。想想那時沒有烤箱,最后是怎么做成的,母親一點印象也沒有了。記憶中,喜歡吃市場上賣的帶有青紅絲的白糖月餅,上面那一層層的薄酥皮,孩提的我們舍不得一下吃光,而是一層一層慢慢地品嘗。包裝很簡單,就是一張白草紙包裹著。
隨著中秋節日的臨近,現在超市的月餅專柜上,早已擺滿了華麗多樣、琳瑯滿目的月餅??闪粼谀X海里的,好吃的還是那款深深烙著童年印記的青紅絲月餅。今天收到友人快遞來的精美月餅,母親左瞧瞧右看看,說月餅盒這么漂亮,月餅一定很美味吧?我懂母親的心思,趕快打開了一盒,讓老人家先嘗為快。外甥女每年也都會手工制作一些月餅送給家人,今年又早早打了招呼。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月亮節、團圓節等。八月十五月兒圓,以月亮之圓滿,象征闔家團圓,來祈祝萬家團團圓圓。每逢佳節倍思親。眼看國慶、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今年有幸能夠和老母親一起共度雙節,深感欣慰,但孩子們在國外,心里總是有一份牽掛和思念……又想起了蘇軾的那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