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德先生是省檢察院的老領導,后至省人大法工委工作。我在擔任省人大代表期間,與他相識。他雖然身為領導,但待人謙遜和藹,毫無架子。我和他交往多年,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對他的為人十分敬佩。這次他的《清風集》(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出版,囑我作序,自當從命,欣然接受。
緒德先生閱歷豐富,學養深厚。他在司法戰線浸淫多年,不僅熟悉司法實踐,而且在司法理論上亦頗有造詣。這在他的詩文中也反映出來。新時期以來,我黨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取得顯著成績,但黨風廉政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警鐘長鳴,常抓不懈。緒德先生長期在檢察院工作,查辦過許多案件,對此深有感觸。他的隨筆雜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對反腐問題作出了多方面深入的思考。如《劉瑾貪賄下場悲》《和珅的家產》等篇,通過對貪官下場的解析,向世人敲響警鐘,“多行不義必自斃”“貪賄者自古沒有好下場”。在《受賄賣國的奸相后勝》《伯嚭受賄致吳亡》等篇中,更是深刻揭示了腐敗的嚴重后果。
緒德先生愛讀書,尤愛讀史。他的很多詩文都是以史為鑒,溫故知新,抒發自己對世事和人生的感悟。如《以身殉法的李離和石奢》《學學齊威王的“干部考察法”》等篇,都是通過歷史故事,聯系當今的現實,提出引人思考的問題。李離和石奢的故事都載于《史記》,李離身為獄官,由于辦案時偏聽偏信錯殺三人,盡管晉文公原諒了他,但他卻無法原諒自己,最后引咎自殺;石奢是楚國宰相,而且是個孝子,因為父親殺人,不忍追究,事后良心不安,同樣自刎而死。通過這樣的歷史故事,作者認為“李離、石奢的可貴之處,在于能夠盡職盡忠,忠于職守,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與此同時,作者也聯系到當前司法隊伍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少數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的敗類和害群之馬予以尖銳的批評,指出“他們在李離和石奢面前,應該感到羞愧和悔恨”。齊威王的故事同樣載于《史記》,一位在即墨做官的大夫,勤政廉政,把地方治理得很好,但齊威王身邊的人卻經常說他的壞話,而另一個在阿做官的大夫,尸位素餐,毫無作為,但齊威王左右的近臣卻對他大唱贊歌。面對這一情況,齊威王并沒有盲目輕信,而是明察暗訪,發現原來即墨大夫遭誹謗,是因其為人正派,不愿行賄所致;而阿大夫以錢開道,買通內臣,受到的贊譽卻名不符實。弄清了事情的原委,齊威王將即墨大夫“封之萬戶”,而對阿大夫以及那些接受賄賂,欺上瞞下的內臣處以死刑,結果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于齊二十余年”。作者通過這一歷史故事,聯系當前的現實,認為這個故事并不過時,仍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此文寫于1998年。當時我國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和松花江、嫩江流域都先后發生了特大洪水,在滔滔洪水面前,許多黨員干部經受了考驗,但有的干部說一套做一套,根本不具備黨員干部的素質和條件。作者據此而言,提拔使用干部不僅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著重考察其工作實績如何,尤其要把他們放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和考察,才能選好人,用好人。在文集中,諸如此類的作品有不少,或引經據典,深入淺出;或關照現實,發人深省。不僅好讀、耐讀,而且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緒德先生出身貧寒,為人正直,一身正氣。在文集中收錄了他的一些回憶文章,如《回憶陳毅同志一次報告》《我見到的史良》等,由于是親歷之事,寫得親切生動。
緒德先生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在黨的培養下,一步步走上省檢察院的領導崗位,但他始終保持初心,體諒民間疾苦,對于每一個案件都慎之又慎。包括一些來自底層的意見,他都認真傾聽,不放過任何疑點。在他任職期間,糾正和避免了不少冤假錯案,一些當事者至今仍然感念不忘。他說,萬分之一的錯案,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錯誤。它傷害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的公平公正。在《佘祥林“殺妻案”的教訓》一文中,他對這起冤案的發生極為痛心,并從制度上和法理上進行了多方面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深刻的見解,認為要從根本上杜絕此類案件的發生,必須加快司法體制改革,而且刻不容緩。
《清風集》還收錄了作者出訪外國寫下的散文。如《訪美散記》《訪瑞散記》《訪歐散記》《東南亞三國訪問記》等。這些散文并非一般的游記,而多為記述他對國外司法體制的考察,以及與國外司法同行之間的交流。這些文章信息量大,視野開闊,讀來新鮮有趣。
緒德先生雖長期從事司法工作,但他一直對詩文情有獨鐘。經常是每到一地,或每經一事,只要有所感觸,便以詩紀之,日積月累,倒也收獲頗豐。經過整理,收在本集中的詩作約有近百首。這些詩作記人記事,寫景抒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謳歌祖國大好河山之作,又有對歷史文明的追憶和思考,大到改革開放,小到天倫之樂,有感而發,無事不記,詩中充滿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滲透了對祖國、民族、家鄉、親人和自然的熱愛之情。語言質樸,情感真切。
有道是文如其人,緒德先生的詩文也如其人,不事張揚,內斂含蓄,不追求華彩,但卻低調樸實。正如他在《詠蘭》一詩中所寫:“普普通通一棵草,生在幽谷自逍遙。”我想,這也許就是緒德先生詩文的一個最好的寫照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