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余奶,阿奶昨天包的蜜棗粽子,讓我送給你們嘗嘗。”門口站著一位二十多歲的姑娘,叫小莉,是婆婆閨蜜家的孫女。婆婆笑瞇瞇地接過小莉送的一包粽子,讓坐,喝茶,閑聊。我從冰箱里拿出兩袋雞頭果,做為回禮,讓小莉帶給她奶奶。
我和公婆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打我結婚那時起,婆婆和她的五六個閨蜜們,一直保持著逢年過節彼此送禮的習俗。大到兒子女婿們釣的魚蝦、外出旅游買的土特產,小到各自做的包子粽子醬菜,或農村親戚帶來的土雞蛋、青菜,她們都彼此把這些送到各自家里,再聊聊各自的柴米油鹽、各家的老伴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搬到城外,走動不方便了,就讓她們的子女騎上車,一家家送。如今,她們的孫輩們都是二十多歲了,這個光榮的任務,就交由各自的孫輩們完成了。
來而不往非禮也。收到禮物的一方,會提前準備一份薄禮,做為回禮,讓送禮的孩子們帶回去。仿佛收到禮物后,這年節才像個完整的年節。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就是生活需要儀式感。
如梭的歲月,把婆婆和她的閨蜜們熬出了花白的頭發、眼角嘴邊波瀾不驚的皺紋,熬出了生活中濃濃的溫情。但無情的歲月也帶走了兩位和藹的老婆婆,她們聚會的次數也相應地減少了。可是,逢年過節,相互送禮的習俗,由她們的子女或孫輩們延續了下來。
禮輕,情意重。有時,我們作為子女的偶爾也會吐槽:開車為了老一輩那一份節禮,有時停車沒在意,會被罰款,或堵車耽誤了許多事。但,我們還是會繼續送禮與回禮,我們的子女已經接過這種形式的接力棒,樂此不疲地做著送禮與回禮的事兒。如今,第三代們如我女兒這一輩,若出個門,看到心儀的小禮物,也會不自覺地多買幾份,作為她奶奶逢年過節送閨蜜們的禮物。
日子就這樣在年與節的交替中,在子孫們彼此送禮與回禮中,在匆匆歲月的平淡與滄桑中流逝。而一種習慣,在沒有血緣關系的幾家人中延續了幾代人,彼此有一種時時被牽掛的感覺,真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