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為人做事,常常喜歡給自己找理由。比如,吃飯,因為肚子餓了;上班遲到了,因為路上堵車;考試失敗了,因為自己粗心……那么,活著的理由是什么呢?
同學大明,從小體質羸弱,拜師學得一門理發手藝。為了改善家里生活條件,前幾年,他去國外打工。兩年未到,他感覺胸悶,呼吸困難。輾轉回國,去醫院治療,診斷為心臟瓣膜狹窄,做了心臟瓣膜置換手術。
出院后,在家休養,第二年春,大明常常胸口痛、呼吸不暢,人也不明原因消瘦,他擔心心臟手術不成功,去醫院復查。醫生告之,他的病與心臟無關,而是又得了另一種病——肺結核。
命運如此不濟,自己不能掙錢還要花錢,拖家人的后腿,大明想想活著真沒意思。我安慰他,要想開些,等你兒子大學畢業,日子慢慢會好的。
今年春節前,我回老家,路過大明家,只見他家大門前掛一個簡易的牌子,牌子上寫著:大明理發店。走進去,看見大明正在堂屋里給人理發,人也顯精神。我問他生意如何?他說,現在周邊在家的大都是老年人,見他收費低,都愿意到他這里來理發。他還聯系了鎮上的敬老院,兩個月去一次,這樣算下來,每個月能收入七、八百元,愛人在外打工,掙的錢保障兒子上學。加上地里收的,基本生活不成問題。
回到家里,大明在微信里又給我發來了一條信息:我兒子考上研究生了,想到兒子,我應該好好地活著。
因為腰疼住院,病房里有一位阿姨,整天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吃的飯菜是陪護用粉碎機打碎了,再用鼻飼管一針一針擠進去;需要陪護定時服侍她大小便,連翻身都要陪護幫忙。見阿姨這副樣子,我以為她已無知無覺,只是被動地任人擺布。
一天,我發現,阿姨眼睛雖然只盯著天花板,但是非常清亮,仿佛正想著一件開心的事。一次,阿姨的嗓子里竟發出一些單調的“咿呀”聲。陪護說,阿姨在唱歌呢!
阿姨已經是一個口不能言、身不能行的人了,她為什么還能開心到唱歌,難道真的如余華在《活著》中說的:“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我國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86歲那年,唯一的女兒錢瑗因病醫治無效去世;87歲時,相濡以沫的丈夫錢鐘書又離她而去。但她并沒有消沉,而是很快從悲傷中振作起來,來完成丈夫和女兒未完成的事業。
她將錢鐘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找出他的大量筆記,反復整理、分類發表,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獎勵好學上進、成績優秀、家庭困難的學生。92歲高齡時,完成了女兒錢瑗未完成的《我們仨》。讀書寫字之余,每天仍然養花栽草,優雅地生活。
楊絳曾對采訪她的記者說,“天命不可違,亡者不可追。既然上蒼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就要很好地珍惜自己。我要堅強地活著,這是對亡者的一種安慰。”
我們很平凡,日子平淡、波瀾不驚,或充滿坎坷、跌宕起伏。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活著的理由: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我們應該承擔起孝順父母、讓父母頤養天年的責任;我們有相守的愛人和可愛的孩子,應該扛起家庭的重任;我們也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清晰的計劃和目標,哪怕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些活著的理由,督促我們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以一顆寧靜的心,去感受人生中每一個幸福的瞬間和喜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