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回家,我特地去看了多年未見的龍塘。
小時候,龍塘就在我家門前。龍塘之所以叫“龍塘”,是因為它的水從未干涸過,而且充滿幾分神秘。
龍塘寬闊浩大,水質清凈。兩個村莊、千余畝良田圍攏著它。龍塘入口處,是一條綠樹成行的人工渠,方圓十多公里的圩區與它貫通相連,雨澇時,它是排澇的水庫;干旱時,它是灌溉的源泉。
清晨,伴著雞鳴犬吠,裊裊炊煙夾雜著柴草的香味,開始在龍塘周圍彌漫。人們于晨紗薄霧中,去龍塘里挑水,把家里的水缸盛滿,然后淘米洗菜,準備一天的飲食。一些大姑娘、小媳婦在這里濯洗衣被,棒槌聲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大家一邊忙碌著,一邊說著農事拉著家常,歡聲笑語在龍塘上空喧鬧。
夜幕降臨,龍塘變得寧靜許多。這時,對岸村子的老支書和他的兒子,常常趁著清風明月,就著閃閃燈火,來上幾曲他們拿手的二胡笛子合奏。《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是他們常奏的曲子。悠揚而纏綿的音樂穿過龍塘,帶著幾分愜意和酣暢,在村莊上空、在我的心頭飄蕩。
龍塘里面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魚兒,多得你站在水中,都會有魚兒輕輕拱你的腿腳。還有成群結隊的禽鳥,常常在水中撥弄嬉戲,用翻起的清波濯洗著羽裳。可謂“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
龍塘北岸是打谷場,是村民們豐收成果的“集散地”“中轉站”,也是孩子們捉迷藏、玩游戲的好地方。離北岸不遠處是一塊蘆葦島,春天蘆筍吐綠拔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天高云淡,蘆葦搖曳,荻花如云,野鳥亂鳴,仿佛把人帶到“蒹葭蒼蒼”的《詩經》中,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云水襟懷。
在北岸與蘆葦島之間,長著一大片菱角。炎夏酷暑,人們在這里消暑降溫,打水仗,比水性,玩累了,順手摘一把菱角。甘甜清香的菱角,既解渴又營養美味。
龍塘南岸,則是高大的圩堤。越過圩堤,有一座大山,名叫“大惡山”,與龍塘遙遙相望。山的名字有些不雅,卻能給人以想象。置身于此,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句,甚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
雨中的龍塘,頗有幾分壯觀和靈性。不同的季節下雨,龍塘都有不同的景象。春天,綿綿細雨,珍貴如油,雨絲滴在龍塘水面,能看到一道一道微微斜斜的水紋和一片片、一層層薄薄柔柔的水波;夏天,往往在雷電交加后,雨點瘋狂地向龍塘水面砸來,酷似“大珠小珠落玉盤”;秋季,雨水少,每當下雨,龍塘仿佛村婦摟抱吃奶的孩子,盡情地把雨裹進自己寬大的懷抱;冬季,有雨的龍塘,常常籠罩在朦朦朧朧的霧中,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不管什么時候下雨,我都喜歡龍塘水天一色的樣子。
水中劃船,那是龍塘最美的風景。人們用船撈泥育肥,出工播種,收割運糧,或龍舟競賽,慶賀端陽;或年初放養魚苗,歲尾開網捕撈。捕魚的情景異常熱鬧。近百艘漁船在龍塘中縱橫穿梭,撒網、劃槳、收網,大半天工夫,原本清凌凌的龍塘變得一片渾濁,打魚的船兒也都裝得滿滿當當,喜悅的心情如春花般綻放在每個人的臉上。
我喜歡劃船幾乎上癮。放暑假期間,隊里的人乘船出工,我總是心癢癢地搶上一把槳,即便槳已在別人手中,我也要軟磨硬泡,把槳搶到手。但很多時候都被長者呵斥,嫌我劃不快耽誤時間,讓我把槳交給“槳手”。“槳手”都是身強體壯的“整勞力”。他們的確了得,槳到他們手中,槳皮磨得槳樁咯咯響,槳在水里劃出一個個又大又深的漩渦,船頭拍打著波浪、船舷擦掠出漣漪,發出悅耳的聲音。“槳手”整個人與槳與船與水渾然一體,和諧而默契,讓我羨慕不已。
兒時的龍塘,簡直就是村里的樂園,我的希望和夢想,我的心兒也常常被充滿魅力的龍塘牽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