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釋一下“字干”。至少50年前,那些做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會將一些比較厚的紙(如果是硬紙板自然最好),裁成7厘米左右大小,然后,用毛筆在上面寫上一個漢字,讓幼兒們去認。簡單一點說,字干,就是現在的識字卡片,不過它沒有現在的識字卡片好看耐用。如果實在要說它有什么優點的話,那就是成本低,制作簡單,可以按照需要隨時添加。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字干”是哪兩個字,準確地講就是gān字怎么寫?我家那位認為gān就是“干”字。我查了一下字典,似乎有些道理。
我家的字干是祖父寫的,從字跡和紙質看,應該不是一次寫成。至于是為誰寫的,不是太清楚,但到我記事時,似乎還用過。
有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收藏習性往往是天生的,我覺得有點道理,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收藏愛好者。幾歲的時候,家里能燒能撕能扔的圖書字畫基本上都處理了,唯獨這一沓字干還在,于是它就成為我的寶貝,被收藏在房間某個角落里。后來,我有了一個床頭柜,它們有了安身的地方。
那時候,我知道這些字干是我祖父寫的,而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了。其他更深層的意義我不會去想,也想不到。也就是在最近,我才認認真真地思考了一下它的價值。首先,它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東西,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第二,它是作為書法家的祖父親筆所寫,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第三,它居然是我們家目前可見祖父4.5厘米大小書法作品中字數最多的,因為它一共有160張,而祖父僅存的一幅正式的書法作品,不過30多字。
我用一張紙把它們一個字一個字抄下來,然后,再用一張大點的紙把它們包起來,放到柜子最深處。
一轉眼,又是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忽然想起它們的時候,心里總會有一種慌亂:我擔心失去它們。
我決定不再讓它們距離我太遠,因為這些不但是祖父寫的字,而且在它們上面一定還有祖父的氣息和期望,它們應該被好好地保存。
現在,我自然不會再拿這些字干認字,但我還會時常翻看它們。在它們那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漢字之美,像一種工藝品,那樣和諧耐看。如果說有一天我會拿起毛筆學習書法的話,那一定是祖父的書法作品潛移默化熏陶的結果。
因為整理祖父有關書法的論文,我接觸到一些書法理論和見解,心里很多困惑有了答案,一些直覺和判斷得到肯定和鼓勵。社會上一些所謂書法家裝腔作勢、花里胡哨的亂象之下,是一顆顆功利浮躁的心,可憐又可悲。
祖父曾經用毛筆抄寫了一些與家族有關的文字,當我將它們錄入到電腦里的時候,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不認識的字太多了,生僻字、異體字、繁體字以及書法上一些約定俗成的寫法,狠狠地打擊著我的自信心。我利用一切辦法在字典里和網上查找,甚至翻出30多年前購買的《書法字典》,再通過父親整理抄寫的一部分文稿進行比對,大部分難題終于被逐漸攻克。當我面對越來越少的空框時,腦海里會有一種比較古怪的想法:這難道不也是一種“識字”嗎?而它們的書寫者,依然還是祖父。
于是,我明白一個道理:學習,的確是一輩子的事。你哪一天放棄了學習,你也就是放棄了自己。那么多不認識的字,不懂的知識,再也沒有可能和你產生聯系,給你帶去自信和樂趣。
這些字干我會好好保存,并時常翻看,因為在這些已經很熟悉的單字后面,還有一些東西,等待我們去尋找和感受。
人生,不可以有太多的自滿和怡然自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