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3月,東驛黃山即將在黟縣腹地落成。這座占地65畝的高端民宿,西倚青山、東臨碧河,周邊碧山古村、云門塔等文化遺跡星羅棋布,以宋式美學為設計基底,將夯土、毛石等傳統工藝融入現代建筑。該項目的落地,不僅是徽派古村與宋韻美學的碰撞,更折射出黟縣民宿產業從傳統向現代、從單一住宿向文化體驗的轉型。
黟縣作為徽商與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坐擁西遞、宏村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祠堂、牌坊遍布鄉野,被譽為“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近年來,黟縣以“千宿百態”的創新范式,將李白筆下“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的桃源夢境,轉化為當代可感可觸的鄉村復興樣本。
截至目前,該縣已形成宏村、西遞、塔川、碧山、南屏、龍江、美溪、柯村八大民宿集群。全縣登記在冊民宿達918家,中高端民宿占比超過50%。2024年,民宿接待過夜游客228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21億元,“民宿+”模式深度融合生態農業、文化創意、研學康養等業態,讓民宿成為承載地方文化的“微旅游”目的地。
早期,黟縣民宿多以“農家樂”“古宅客棧”形態存在,主要滿足基礎住宿需求。如今以東驛黃山為代表的新型項目,正將建筑美學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東驛黃山摒棄繁復雕飾,以克制的線條和和諧的比例,用現代設計語言重新詮釋傳統;園林設計遵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理念,使建筑仿佛從山野間自然生長而出。這種“建筑隱于自然,生活歸于本真”的理念,與黟縣千年古村的靜謐氣質完美呼應,讓民宿超越單純住宿功能,成為連接古今的精神驛站。
從西遞村首創觀光門票模式,到南屏村以“影像南屏IP”激活古建,再到東驛黃山的宋式美學實踐,黟縣民宿產業不斷突破創新,實現了從“千宿百態”到“宿村共生”的質變,在保護傳統與創新發展的平衡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胡曉潔)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