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有個短篇小說叫《萬事通先生》,寫“我”坐船從紐約到橫濱時與一位“萬事通先生”同艙。“他精神飽滿、興致勃勃、話語滔滔、爭辯無已。任何事他都比任何人懂得多,你要是跟他意見相左,那就是對他高度自負的冒犯……他就是無所不知之人。”
聽上去就很討厭是不是?大家也懶得跟他較真,只有一位拉姆齊先生不慣著他,兩人經常嗆上。拉姆齊在美國領事事務處工作,駐地在神戶,他這次是要把一直待在紐約的妻子接到日本去。
有天他們偶爾聊到珍珠,這碰上了“萬事通先生”的強項,他就是做珍珠生意的,對這個話題無比自信。他指出拉姆齊先生那位美麗嬌小的太太脖子上的珍珠項鏈價值15000美元,如果是在第五大街買的,標價30000美元也不奇怪。
拉姆齊先生很得意,說這條項鏈是他太太在百貨商店花十八美元買下的。于是兩人打起賭來,賭資一百美元。“萬事通先生”要把珍珠項鏈拿到手上做個鑒定,那條項鏈拉姆齊太太老是摘不下來,最后還是拉姆齊先生親自上手才摘下,他遞到“萬事通先生”手中的。
“萬事通先生”信心十足地掏出放大鏡,他微笑著,正要開口,卻見拉姆齊太太臉色蒼白,像是要暈過去了。“她大睜著恐懼的雙眼凝視他,它們飽含絕望的哀求。”
“萬事通先生”忽然就認了輸,說自己看錯了,這確實是個贗品,他掏了一百美元給拉姆齊先生。當晚他成為整個船上的笑柄。
第二天早上,有人從門縫里遞進來一個信封,里面有一百美元。“萬事通先生”收下那一百美元,對旁觀了全過程的“我”說:“要是有個漂亮嬌妻的話,我是不會待在神戶而讓她在紐約消磨一年的。”
意思很明顯了,拉姆齊夫人戴的就是一條價值上萬美元的珍品,她跟丈夫報價18美元,可能因為她不想讓丈夫追問這筆錢從哪里來的,或者,這玩意是誰送她的。萬事通先生看透了一切,為了不給女人帶來麻煩,選擇了認輸。作者說:“此時此刻,我一點都不討厭凱拉達(也就是萬事通)先生了。”
誠實說,我也有點被作者帶節奏,一個如此好勝的人善念一動,不惜讓自己成為全船的笑話,是有點難能可貴吧。雖然說,某種意義上,他與這個女人合伙欺騙了拉姆齊先生,但這對大家可能是最好的,假如他說出真相,我猜拉姆齊先生也未必感激他。
網絡上有個說法,叫做“不要介入別人的因果”,這也得看什么事,確定的善舉,理當為之。但有些事很復雜,你覺得是幫忙,說不定是添亂,甚至是害了對方。同樣是面對被欺騙的丈夫,《水滸傳》里有個血淋淋的例子。
武松被縣令委派進京辦事,他已知嫂子潘金蓮不是個安分的人,委實放心不下,對哥哥再三叮嚀。除了叫武大郎每天不要做太多炊餅,盡量早早回家之外,他還說了一句話:如若有人欺負你,不要和他爭執,待我回來自和他理論。
前面幾句話,武大郎都記住了,就這句,武大郎忘了。等武松走后,有天那個鄆哥跑來跟他說,喂,你老婆偷漢子你知道嗎?他便立即表示要去捉奸。
不是,我們能不能稍安勿躁?你武大郎是受害者不錯,但是也要想想自己有沒有那個能耐。一個侏儒去打一個經常健身的財主,豈不是雞蛋碰石頭?明明武松說過會幫他出頭,干嘛不且耐心等上一陣再說?
但他沒有辦法,這個小鄆哥都已經罵他是“鴨子”了——《水滸》里說一個男人是“鴨子”似乎是暗示他被綠了,武大郎要是沒有點表示,就會成為全縣城的笑話。男權主導的社會,不只是束縛了女性,讓她們成為男人的附屬物,同時也要求男人必須強大,強大到能守住自己的附屬物,不然就會像女性一樣被踐踏。
那個鄆哥也說,他是拿這個話“激”武大,而武大郎必須受“激”,不可以從長計議。
那么這位鄆哥是出于正義感嗎?也不是。他是賣水果的小販,西門慶是他最重要的主顧。如今這位主顧被王婆壟斷在茶館里,鄆哥想去分一杯羹,卻被王婆當頭敲了兩個爆栗子,他氣不過,才來綁架武大郎。不得不說,《水滸傳》的作者是實打實的清醒者,將某些正義感背后的心眼子寫得清清楚楚,不做絲毫美化。
武大郎捉奸那段被寫得很簡單,好像他心里只有那么一件事,但我總猜,他一定是害怕的,知道自己沒有一絲勝算。但是活在那樣的人堆里,活在一個男性被規定為強者,并且不可以離婚的社會,他只有硬著頭皮頂上去了。
有意思的是,我以前看這段時沒覺得這個鄆哥有什么不對,也沒覺得武大郎捉奸就不對,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天經地義,我想這跟作者的寫法有關。《水滸傳》的作者是上天視角,不只是說他看得全面,還因為他目光無情,“天地不仁,待萬物如芻狗”,他的目光從那一大片上掃過去,沒有閑心去描述每個個體的感受,讀者你自己去悟好了。
而毛姆的目光落在個人身上,在他筆下,所有的人都觸手可及有血有肉,他能感知到他們的喜悅與恐懼,而不是被規定的那些情緒。所以他筆下的這幾位,多少都有點“不太正確”,但生活往往就是不太正確的,兩者放在一起,有了負負得正的效果。
或者我們可以這么說,毛姆用的是顯微鏡,在浮世繪般的場面里解剖著人性的褶皺;施耐庵用的是廣角鏡,在蒼茫天地間勾勒出命運齒輪的無情咬合。當萬事通先生用謊言包裹珍珠,挽救了絕望少婦時,他托起的是人性的一點余溫,在理性與道德的縫隙間閃爍的幽微善意;而武大郎忘記弟弟的叮囑,慌亂間走上棄命的路途,一定程度上是被輿論壓力追擊的結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