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創意黃山”委員工作室文化智庫志愿者團隊的14名成員,來到了黟縣碧陽鎮豐梧村,探尋這個古老的村落是如何在短短的幾年中,從“貧困村”代名詞搖身一變為遠近馳名“鄉村振興示范村”的。
豐梧村位于黟縣縣城西北約5.5公里,2008年區劃調整中由原來的豐口村和梧村合并,取二村首字而得名。該村原屬古黟十二都,當地民諺說“十二都,墊末腳,不是馱柴就是馱料。”是形容豐梧村的貧困,說它是全縣最窮的地方。
以花為媒引客來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豐梧村黨群服務中心就在公路旁邊,它的對面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金燦燦的油菜花。田埂全是由卵石砌成的,平整又干凈,條條石頭田埂路縱橫交錯,婉如樹葉中那一條條葉脈。大家踏入油菜地,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金黃花海是我心中的詩和遠方,每一朵都像是陽光和微笑,治愈又溫暖。春風十里不如你,大家秒變老頑童,在田埂路上跳起了最近網上很火紅的“李承羲進行曲”……無垠的油菜花海里,留下了大家爽朗和笑聲。
堵點針灸微改造
駐村干部黃曉陽書記是我們此行的“導游”。他帶我們一邊參觀,一邊介紹村里的情況。“窮則思變,豐梧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度挖掘與高效利用各類資源,匯聚人才,打造“鳳棲豐梧”黨建品牌,創新人才賦能,多元化發展產業,做好“稻田、村落、民宿”三篇文章,助力脫貧村向和美鄉村的精彩蝶變。”
原來的豐梧村實在太窮了,要想大面積全部改造是不可能的,把錢用在刀刃上。因緣際會之下,海歸青年設計師張靚秋、劉魯濱來到豐梧村,發起了“豐梧季”鄉村建設行動,招募了22名北京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高校學習建筑和設計的學生傾情創作,通過村莊節點微型化改造、堵點針灸式疏通、憶點深層次挖掘、文脈重新建構等形式,打造了田野驛站、徽州巷陌、水渠廊橋、鄉村記憶博物館等空間節點,其中水渠廊橋榮獲Architizer A+ Awards 2024年度單項大獎。
一路走來,我們看到村中有很多風格不同的建筑小品:如鳳鳴塔,取詩經“梧鳳之鳴”的典故,由五個“豐”字組成,每層轉角處掛風鈴,塔底兩塊百年巨石間懸掛銅鐘,供人撞鐘賀喜祀福;徽州巷陌,將一處不起眼的小巷子用木材和樹脂瓦改造成非常有品味的巷陌,為村民提供了一處休憩、納涼、聚會的好地方,也是很有魅力的一道風景;最讓人稱奇就是那處“水渠廊橋”,巧妙的利用原來豐溪河上一條廢棄多年的東方紅水庫支渠,通過獨具匠心的設計,以半圓形水泥支渠渠體為橋體,在上面用木材等輕質材料搭建成的水渠廊橋,整個廊橋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水渠廊橋”使豐梧村知名度進一步擴大。黃書記很自豪地向我們介紹到,村里的石板路,雨水污水管道的鋪設,茶館和理發館的改造,水渠榔橋兩邊步道,各種節點三十余處微改造提升等等,在去年九月份高溫的條件下,僅僅用了二十六天,見證了鎮村兩級干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積分制下的“135”
我們在參觀的時候,發現村里的衛生很干凈,整個村走了下來,竟然沒有一點垃圾,這讓我們頗為驚奇。尤其是我們剛進村看到一村民在過道上弄柴火,出村時我們發現地面已經是干干凈凈的。我發自內心和黃書記說,你們村真干凈,村民素質真高啊!
這種現象其實來源于鄉村治理的巧思智慧。據黃書記介紹,該村以豐口自然村為試點,創新推行"積分制+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模式,構建起村民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該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雙向激勵機制:村集體設立5萬元專項基金,通過積分量化村民的文明善舉。在積分獲取方面,村民通過主動參與環境整治(如清理煙頭垃圾、維護巷道衛生)、踐行文明鄉風(如鄰里互助、調解糾紛)等具體行動獲得積分,每10分可兌換1元實物,形成"行動—積分—獎勵"的閉環體系。每季度開展積分評比,全年累計積分達千分者不在少數,既讓參與者獲得物質獎勵,更在村內營造起爭當先進的良好風尚。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民生溫度與治理效能的深度融合:村里將閑置農房改造為便民服務點,推出"1元茶室""3元理發""5元面館"等公益設施,明確規定憑積分可以去“一三五場景”進行消費,使福利政策精準惠及本村村民,讓發展紅利覆蓋全體村民。也讓村民積極主動參與到村莊的共治共享中來。這種治理模式巧妙實現了三個轉變: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村民在積分激勵下主動維護村容村貌;變"單向管理"為"雙向互動",通過季度積分公示激發群眾榮譽感;變"短期整治"為"長效治理",積分兌換體系持續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如今,豐梧村不僅實現了環境美化與矛盾化解的治理目標,更探索出了一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振興的新路徑。
鄉村記憶博物館
豐梧季設計理念各項目于2024年9月全面落成,該項目由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學術背景的設計師張靚秋、劉魯濱團隊攜手村集體共同打造。他們以"生命長詩"為核心理念,創新構建鄉村文化記憶系統,在山區鄉村書寫下獨特的文化振興篇章。
項目核心載體——鄉村記憶博物館,由村中一棟古宅坍塌后遺留的空地改造而來的。設計師團隊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整個館內以木質材料為主,完整保留原木結構的歲月肌理,陽光穿透木窗,沉檀凝香的木質氣息在展陳空間氤氳流淌,營造出時空交疊的沉浸式體驗。這座建筑本身便成為承載鄉愁記憶的"活態容器"。策展構思突破傳統村史館線性敘事的窠臼,以"生命長詩"為主題構建三重時空敘事。這種"器物—場景—精神"的策展邏輯,構建起跨越代際的情感對話空間。
最妙的是策展團隊對"鄉愁經濟學"的精準把握——所有展品均來自村民自發捐贈的"記憶遺產",當這些蒙塵的老物件在展柜中重獲新生,不僅激活了集體記憶,更催生出新的文化生產力。這種"記憶資產"的創造性轉化,使博物館成為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樞紐,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筑巢引鳳促產業
樸蔓農業休閑綜合體(樸蔓農場)坐落于黃山黟縣豐梧村,由95后海歸創業者褚一凡主導,以"輕介入·在地化"設計理念活化廢棄老茶廠及竹編廠,總投資達3000萬元,構筑起2000余平方米的鄉村振興新地標。該項目以三產融合為發展內核,構建起"田園生產—工業智造—文旅體驗"的閉環生態鏈。
農業筑基:農場流轉村內400畝良田打造示范種植基地,既保留傳統稻田景觀,又引入現代智慧農業系統。稻浪翻涌間,既呈現豐收畫卷,更衍生出稻田研學、稻田音樂節等場景化消費體驗,讓農業景觀轉化為文旅吸引力。
工業賦能:在廢棄竹編廠舊址上崛起的樸蔓酒廠,通過現代化生產線將本土農產品轉化為米酒、果醋等創意飲品。這座"鄉土工廠"不僅保留傳統釀造工藝,更植入工業旅游功能,讓游客親歷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產業鏈過程。
文旅煥新:農場精心布局親子采摘園、萌寵樂園、鄉村音樂吧等體驗場景,創新推出"米酒工坊體驗""稻田藝術創作"等沉浸式活動。特別策劃的農耕研學季,將插秧、收割等傳統農事轉化為親子教育產品,實現"看風景—品文化—帶產品"的消費升級。
配套建設的樸蔓蘰居民宿集群,以存量建設用地入市政策為契機,投資7000萬元打造36間高端客房。建筑依地勢錯落分布,既保留徽州民居精髓,又植入現代居住美學。其會議中心、休閑中心與農場業態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構成"農文旅養"深度融合的鄉村度假綜合體,為豐梧村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動能。
黃山黟縣豐梧村,正以其獨特的韻味綻放于徽州大地,宛若一幅精心鋪展的水墨長卷。這里每一步都踏在詩意之上,粉墻黛瓦間藤蔓纏繞,煙雨朦朧中巷陌生花,既有"步步驚心"的探幽野趣,更有"處處生花"的田園意境。這座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古村落,正以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嶄新姿態,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詩篇。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豐梧村正依托其得天獨厚的生態基底與人文稟賦,持續探索"創意+農業""藝術+鄉村"的發展密碼,這里正用實踐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展望未來,豐梧村將持續深化三產融合,讓稻田不僅孕育豐收,更生長出詩意;讓老宅不僅承載記憶,更煥發出新生;讓鄉村不僅留住鄉愁,更創造出未來。這座既傳統又現代的村落,正以"豐"景為筆、"梧"韻為墨,在皖南大地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努力打造成為世界級鄉村旅游目的地、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建設的生動樣本。
(金玉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