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祁門的古戲臺上,鏗鏘的鑼鼓聲再度響起。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徽州目連戲,正經歷著傳統藝術與現代法治的奇妙交融。
“徽州目連戲”自明代傳承至今,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古老劇種,作為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徽州民俗文化乃至中華民俗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它以獨特的表演形式、豐富的故事情節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講述著懲惡揚善、孝道為先的經典故事。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現代娛樂方式的沖擊,徽州目連戲的傳承面臨人才斷層、演出市場萎縮、資金匱乏等諸多困境,生存空間愈發狹小,傳承之路岌岌可危。
為讓這一寶貴的“戲曲活化石”代代相傳,安徽省祁門縣檢察院成立公益訴訟專案組,走訪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徽州目連戲”戲班,以及相關非遺保護單位,全面了解“徽州目連戲”的保護與傳承情況。依法向相關單位制發檢察建議,并牽頭召開圓桌會議,就“徽州目連戲”的保護措施進行磋商座談,推動建立多部門協同保護機制,督促在“徽州目連戲”技藝傳承、歷史資料收集、政策支持、交流推廣等方面加大保護力度。
針對傳播渠道窄,年輕一代傳承意愿較低等問題,祁門縣檢察機關依法向當地教育局制發檢察建議,促使“徽州目連戲”成為中小學校本課程和延時服務教學內容。通過聯合祁門縣文化旅游體育局開展古祠堂、古戲臺管理保護專項行動,對縣域范圍內的古祠堂、古戲臺進行全面排查,督促責任單位對排查中發現的破損、漏雨、衛生差、存在消防隱患等問題進行全面整改,切實保護好“徽州目連戲”創作、演出、傳習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傳承紐帶?。
2025年3月初,以徽州目連戲(祁門)真實案例拍攝制作的保護非遺戲曲短劇作品《日記本》,在最高檢各新媒體平臺展播,打破了地域限制,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古老藝術,擴大其影響力。
如今,在祁門縣檢察機關的持續守護下,徽州目連戲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隊伍,目連戲的演出場次逐漸增多。一場場精彩演出,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掌聲與喝彩聲不斷。徽州目連戲不再是瀕危的文化符號,而是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綻放出全新的光彩。
“守護徽州目連戲就是守護文化基因。”檢察守護徽州目連戲,守護的不僅是一種戲曲藝術,更是對歷史文化的敬重與傳承,是對民族精神家園的堅守。
夜幕下的祁門,徽州目連戲的唱腔穿越時空,見證著這片土地上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共榮。(廖騰飛 陸巍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