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發展不是空中樓閣,資源優勢是基礎,因地制宜是方法,關鍵還得破除思維定勢,打開視野去探索。近年來,服裝產業在祁門縣悄然興起,初步形成了集聚化、集群化發展態勢,在增加社會就業、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而這背后,是二十多年的產業積累、發酵。
這段時間,祁門縣藝尚服裝廠生產車間內,一臺臺生產設備運轉不停,縫紉機聲此起彼伏,裁剪、車縫、鎖邊等工序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紅火的生產景象讓企業負責人汪春林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如今,寬闊明亮的廠房讓汪春林干勁十足,而在幾年前,他還“蝸居”在幾百平方米的臨街商鋪里。
“中偉小區門口那個店面有500多個平方,在那邊做了5年。再到2019年年底服裝產業園動工,我們2021年就搬到這邊來了,一直做到現在。”藝尚服裝廠負責人汪春林說。
汪春林口中的產業園,正是祁門縣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以集群集聚發展為目標,按照規模化、可持續發展要求而打造的現代服裝產業基地,如今,產業園內集聚效益漸顯,而這背后是“十年磨一劍”的發展之路。20世紀90年代起,江浙地區服裝產業蓬勃興起,吸引了眾多祁門人前往務工就業,程治國便是其中的一員。2001年,已經有4年學徒經驗的他,跟隨老鄉前往浙江溫州的一家服裝廠工作。
“90年代,我們在家里還是屬于是老裁縫那種,自己去外面進布料回來,自己裁自己做,沒有跟上時代潮流。剛開始去服裝廠是做車位,第二年要去考試,根據你的技術和人品,才能慢慢提拔你去做流動工。”制衣師傅程治國告訴記者。
裁剪、車工、包裝、剪線,幾年間,借著吃苦耐勞、誠實肯學的品質,這批祁門人在異地磨煉技藝,成為了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在產業轉移背景下,他們中一些積累經驗和財富的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正在發展的家鄉,自立門戶并成長為創業者。
“剛開始向我們以前給他打工的老板,向他們買了一點舊機器,先暫時不給他錢,把加工費折錢給他。家里條件慢慢成熟了,工人工資待遇越來越高了,外面打工的、上班的、管理的人才,他想回來自己創辦企業,人氣也帶動了。”華誠制衣負責人汪縣彬表示。
如今的祁門縣服裝產業園已吸納63家企業入駐,從業人員達2000余人,實現年稅收1000余萬元,初步形成縣域“服裝產業集群”。 不僅為分散的服裝生產加工企業提供了進駐平臺,吸引本地和周邊地區優質服裝企業入駐,同時通過規范化管理,助力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能,使企業發展走上快車道,有力帶動祁門縣服裝產業的進一步集聚和發展,成為服裝產業集群新“高地”。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探索“服裝+電商”產業發展新模式,讓祁門的服裝產業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祁門縣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說到。(陳艷軍、丁智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