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橋鎮地處鳳臺縣中心腹地,總面積44.2平方公里,總人口32254人,全鎮共轄10個行政村,66個基層黨組織,1041名基層黨員。是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歷史名鎮,因境內曾經生產的陳醋、面粉馳名全國。地下煤炭蘊藏豐富,被稱為“醋鄉面都烏金地”。
近年來,顧橋鎮黨委圍繞產業融合發展思路,逐步形成以現代農業為核心、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為重點、沉陷區文旅產業為驅動的發展格局,助力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做精做細一產
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顧橋鎮因涉礦致使大量土地沉陷,造成沉陷土地高低不平、形狀不規則、地塊散小,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同時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土地呈現大量拋荒、無人耕種,土地利用率低。鎮黨委針對實際,決定做精做細一產,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著力提升低效土地利用率。搶抓農業生產“大托管”試點契機,全鎮實現土地托管12000余畝,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通過平整土地、拆除溝壑等措施,共計平整土地8000余畝,使沉陷區土地“小田并大田”,實現農田增效、農業增產、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扎實做好沉陷區土地復墾。顧橋鎮現有采煤沉陷區水面20000余畝,受沉陷影響涉及6000余戶。群眾搬遷安置后,顧橋鎮采取復墾的方式,實現了1000余畝荒廢宅基地再利用,由村集體承包后統一耕種,收益由村集體和群眾分紅。
促進農業發展水平再提升。土地集約化利用初顯成效后,整合各村“三資”資源,采取優勢互補,一體推進農產品原料種植、收儲、加工等環節。如顧橋鎮臨淝村,立足優質糯米品種和水資源,因地制宜打造“臨淝米酒”品牌,既提升農業發展質效,又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增收渠道。各村以“臨淝模式”為示范,以聯農強村為引領,聚焦項目帶動,打造農民返鄉創業園、烘干房、甘之泉飲用水公司等一系列聯營項目。目前,顧橋鎮共有集體經濟百萬強村4個,村均集體經濟收入102萬元。
做大做強二產
不斷增強鄉村產業活力
顧橋鎮以做好傳統工業發展為基礎,同時將“顧橋陳醋”、米酒作為發展切入點,積極引導農產品走深加工、多元化發展之路,努力以產業帶動發展。
擴大品牌影響。“顧橋陳醋”擁有200余年歷史,作為市級非遺,先后多次榮獲全國博覽會金獎。顧橋鎮圍繞其獨特的口感和區位影響,聚焦品牌建設,堅持用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積極申報“顧橋陳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
延長產業鏈條。以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重點打造以“顧橋陳醋”為首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推動農業與加工業深度融合,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寬,積極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特色產業穩步發展。
規范行業管理。為著力解決陳醋銷售分散和加工標準不一的問題,與江南大學合作,制定顧橋陳醋產品質量統一標準,建立健全顧橋陳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成立顧橋醋業協會,由顧橋鎮扶持建設標準化加工廠,打造集收購、加工、銷售運營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提高顧橋陳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全鎮現有陳醋加工企業10余家,預計2024年產量實現翻番,達到4000余噸,產值超6000萬元。
做活做優三產
不斷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依托豐富的采煤沉陷區水域資源,以打造鄉村旅游為目標,深入挖掘沉陷區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內涵,聚力打造“鳳棲湖公園”,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加強沉陷區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陸續投資3000余萬元,集中整治低端養殖場、煤矸石堆場和廢舊房屋,改善周邊水污染、臟亂差等情況,對沉陷區周邊道路、橋梁、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建成籃球場、羽毛球場、觀光步道等休閑健身場地,聘請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吸引周邊鄉鎮群眾前來打卡游玩,實現帶動鎮域內群眾就業100余人,成為群眾周末休閑娛樂的打卡地。
對鳳棲湖公園進行提升改造。為做精做美沉陷區生態修復和開發利用“顧橋樣板”,使之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基地,謀劃實施鳳棲湖公園(顧橋村段)文旅項目,計劃一期投資3499.62 萬元,總用地1120畝(包括土地120畝,水面1000畝),打造研學基地、垂釣中心、觀光農業、醋文化展示區、水上餐廳及露天婚慶、民宿六大文旅板塊。該項目現已完成前期測繪,正在詳細設計中,預計今年10月前投入運營。
聚力文旅宣傳推廣。通過引入數字手段,與聯通公司合作,搭建集文旅宣傳、技術監控、后臺響應為一體的數字孿生可視化平臺1.0版,既實現鎮域內可視化、全監控,又為基層綜合治理打下“數字基礎”。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與第三方新媒體運營平臺合作,注冊“大美顧橋”微信視頻號和抖音賬號,定期拍攝和發布以傳統文化、特色旅游為主題的宣傳片,提升顧橋文旅知名度和影響力。
下一步,顧橋鎮將圍繞“做強一產,做精二產,做優三產”的發展基調,推動三產深度融合,打造“顧橋樣板”,助力特色農業、現代工業、文旅康養的全產業鏈化的飛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再上新臺階。
徐云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