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英雄、緬懷先烈是一個民族銘記歷史、邁向未來的精神力量。清明時節,作為無為市檢察院紅色文物、紀念設施公益訴訟“回頭看”專項組的一員,我與其他干警一道,追尋英烈的足跡,保護英烈名譽及紀念設施不受侵害,讓烈士榮光照亮前行之路。
桃花撫英魂 青山埋忠骨
3月26日,我們驅車前往無為市牛埠、昆山等鎮,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實地走訪,檢查設施完好情況、環境衛生、安全管理等,對部分偏遠、零散烈士墓進行查看。
在牛埠鎮蔚山小學旁,13位無名烈士安息于此。墓園莊嚴肅穆、松柏交映,正中聳立著一座8米高的紀念碑。1949年3月間,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前夕,攻打國民黨軍隊設在土橋的據點,戰斗異常激烈,部分指戰員負傷,其中有13位重傷的無名戰士終因搶救無效,壯烈犧牲。在行至碑后,恰逢桃花飄落,為烈士們披上一層薄紗,正如詩文所述,桃花紅雨英雄血,陵園千古慰忠魂。
繼續前行,映在眼前的是連綿起伏的群山,春風把綠色的田地環繞,青山送來一片翠綠映入眼中。深山里的幾處烈士墓,多為撲滅林火而犧牲,家人為懷念立碑于此。身處山中,周邊灌木、竹林遮擋,行至愈深,愈是不便,同行女干警沒有猶豫,一路隨行,像是一場踐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行動。
以烈士之名 冠故鄉之名
嚴橋鎮是一塊紅色的熱土,是皖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第七師于1941年5月1日,在無為東鄉胡家瓦屋組建成立,隨后進入嚴橋山區。血泊中誕生的抗日健兒馳騁皖江,部隊由最初的1900余人發展到北撤前的3萬人,像一把利劍插進敵人心臟。
3月29日,我們來到嚴橋鎮輝勇等村,看著眼前的烈士名與導航的村名重合,以為是巧合,村干部介紹道,不是重名,是烈士賦予了村子新的名字,這樣的“巧合”,嚴橋還有4處,分別是以沈輝勇、沈斌、蔣海云、俞琳烈士所在的輝勇村、沈斌村、現紅廟海云村、俞琳村,幾位閃閃發光的烈士名字已成為當地紅色地標。
在俞琳村,清晨,孩童提起書包進入俞琳小學,傍晚,老人三三兩兩在俞琳故居的新農村廣場拉起家常。燕龍山頂,是當地最高的地方,天氣晴朗時,不少人爬上高峰,吹春風、曬暖陽,與之相伴的則是塔身白色、自下而上漸細的正六邊形沈斌烈士紀念塔。嚴橋鎮這些地標,都代表著一份獨特的紅色記憶、“精神坐標”,是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賡續傳承 永垂不朽
無為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革命期間,共有3173名革命烈士為民族解放事業前仆后繼、浴血奮戰,作出了重大犧牲,初期建有376處烈士紀念設施。
3月底,我前往皖江烈士陵園履職檢查,從大門而入,15米高的塔身巍峨聳立,塔底部8根高大水泥柱與塔基渾然一體,支撐著全塔,塔的正面鐫刻著時任省政協主席張愷帆(無為人,曾任新四軍秘書長)親筆題詞“皖江革命根據地 死難烈士永垂不朽”15個大字。園內還有200多座無名烈士墓區和零散烈士墓區,墓體莊重典雅,松柏常青,綠草環抱,肅穆溫馨。
在即將離開時,一群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正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講解員為學生介紹新四軍七師的奮戰故事,了解烈士們的英勇事跡,號召全體同學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學生們獻上鮮花籃,在碑前入隊宣誓。
歲月也許會改變山河,但革命精神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前進的道路上,也許會遇到各種困難,但革命烈士的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也會伴隨著學生與我。
姚學坤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