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距離我家三公里處有個超市,商品齊全,價格也挺良心。但我很少去,寧可舍近求遠去五公里外的那個超市,只因比較近的這個超市停車場里有位過于熱心的保安大叔。
基本上我車一進去,他就跟過來,然后大嗓門大動作指揮我停車。我車技一般般,但我默默多倒上幾把不就好了嗎?況且車上有雷達,有360度攝像頭,您這一指揮,我是看您啊,還是看車上的顯示屏?
大叔才不管,他表情和肢體動作都相當(dāng)豐富,當(dāng)他覺得你并沒有像他指揮那樣把方向盤打死,或者前進后退到位時,他那叫一個著急啊,全身心用力,似乎你再不迷途知返,就會掉入萬丈深淵。
他過強的存在感給我造成很大困擾。我抽象思維差,不知道怎么配合他,有兩次,手忙腳亂地,后視鏡真的擦到柱子上了。他搖著頭,嘆息著,帶著一臉“不聽老人言,饑荒在眼前”的無奈走開了。
咦,這明明是你造成的啊。
我不知道指揮停車是他分內(nèi)的工作,還是他出自善心的義舉,如果是后者,真大可不必。并不是每個車庫都有一個他這樣的熱心腸,人家車庫里每一輛車不也都好端端地停了進去嗎?他過度熱心只會給人帶來困擾,人啊,瞎給自己加戲不好,瞎給自己加活也不行。
怎么想起這件事來了呢?只因前幾天有個媽媽在微博私信里跟我訴苦,說她家孩子今年中考考得不太好,上了很一般的一所高中。倒退三五年,她會覺得無法想象,她娃小學(xué)時,一直名列前茅,她對孩子的教育也很上心。
她是深度陪伴的踐行者,孩子上補習(xí)班,她就坐在教室后面聽,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她比孩子完成得還認真。什么物理化學(xué),當(dāng)年欠下的功課,這幾年可全補回來了。她這么全身心投入,怎么就落得這般下場。
她的確用了“下場”兩個字,可見內(nèi)心之痛。但是我更同情的是她家孩子,超市停車場大叔指揮我不過五分鐘,這要孩子全天候面對媽媽自稱“我都是為你好”的指手畫腳。
都知道,成功最重要的是專注力,人一專注,平時所有的積累都會從四面八方支援過來,相反,一個習(xí)慣于晃神的人干不了什么事。如今很多為人父母者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懂得在孩子做事的時候不打斷他。
但其實真正的專注,是對于人生的專注,專注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該做什么,即便有時候力不從心,也可以根據(jù)既有條件不斷做出調(diào)整,容許自己盤旋上升,也容許自己短暫休憩。
這個事,是一個艱苦的、微妙的、成系統(tǒng)的事,只能自己默默探索,其他人替不了。做父母的非要上手,只是徒然打破孩子的節(jié)奏,就像那位過于負責(zé)的保安大叔,還覺得是對方?jīng)]有聽自己的話。
我其實也吃過這個虧。孩子出生,是小小軟軟的一團,捧在手里,有許許多多擔(dān)心,下定決心對這個小東西負全責(zé)。
等他再長大一點,上了學(xué),我看著他成長,也是全身心地瞎使勁。他語文不太好,我買了網(wǎng)課,陪他一起在早飯時聽;他作文寫得一般般,我就寫同題作文給他看,跟他說應(yīng)該怎么怎么寫。
但是一番操作下來,他語文成績沒提高,我倆的信任度還變低了。比如那個網(wǎng)課他自己也聽過,也很樂意聽,但自從我和他一起聽過幾次后,這個課在他眼里好像就變了味。我們不是吃早飯時聽嗎?我這邊把音頻一打開,他那邊就把飯扒得飛快,我懷疑自從我陪他聽網(wǎng)課之后,他每天到班里都是最早的。
注意到這一點,我當(dāng)然不太開心,但將心比心地想,我把陪聽課這件事包裝得再母子同心,背后都隱藏著一個看法:我不相信他獨自能學(xué)好語文。這種陪伴里就有了監(jiān)督綁架的意味。敏感如他,首先要抵抗我的看法,哪還有心思學(xué)語文啊。
那就不聽了唄,他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zé)任人,他有權(quán)利為自己作出取舍。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提出來,別的課也不想補了。他覺得補課有用主要是刷題,他自己在家刷也一樣。我多少有點擔(dān)心,但是他對他的學(xué)習(xí)肯定比我有數(shù)。于是我把他所有的課都退了。
效果怎樣呢?從成績看,是向好的。當(dāng)然考試成績有偶然性,我不覺得能說明很多問題,讓老母親老懷大慰的是,他學(xué)習(xí)比過去主動多了。自己買教輔,自己刷題,自己在B站上找課,自己給自己講題,安排得井井有條。這種主動性,在我看來比考試成績更重要,因為他在學(xué)著做一個對自己人生負責(zé)的人。
可以想象,有天他跟我說他喜歡上什么人,我也會對他說,你自己決定,你是你婚姻的第一責(zé)任人。
有句話叫“觀棋不語真君子”,其實從這句話我們更能看出,看別人下棋,手癢是本能反應(yīng),覺得自己比別人下得好是人之常情。要是下棋的這個人是自己的孩子,就更忍不住要食指大動,那一點點顧忌,也會被“我是為你好”的理直氣壯擊碎。
但是,第一,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第二,這種指手畫腳,會妨礙孩子對自己人生的專注,一旦他們自我意識覺醒,就會花很大精力來對抗,反而會形成巨大的消耗。
為人父母并不能讓人全知全能,承認自己也是肉體凡胎,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不去消耗他們,就是在幫他們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