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鳳臺縣桂集鎮大王村突出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當地村民依托傳統技藝,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堅持把“土特產”做新、做大、做強,奮力推動大王村手工面筋實現“三個轉變”,打造適宜的“庭院經濟”,釋放鄉村振興“新活力”。
小庭院變成大作坊。桂集鎮發揮黨建引領發展的優勢,扎實盤活村民房前屋后的閑置資源,筑牢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以“政策扶持+村集體經濟投入+群眾自籌”模式激發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的積極性,手工面筋生產周期從面粉到成品僅需12個小時,生產加工季達9個月之久,庭院就是作坊、家庭成員就是員工,每日每戶平均可生產面筋60斤。目前,大王村共有56戶從事手工面筋生產,占全村常住戶的12%,每年可用面粉80萬斤,年生產面筋15余萬斤,產值超過百萬元。
土特產變成香餑餑。充分發揮黨支部政治引領和黨員先鋒帶頭模范作用,以“小規模匯聚大群體、小成本成就大發展”的思維和“書記帶頭講、支部帶頭做”的實際舉措,積極轉變群眾思想觀念,激發內生動力,積極參與庭院經濟建設。多年來,大王村群眾始終秉承匠心品質,使手工面筋成為了走親訪友的首選禮品。
共創增收致富經。銷售是農業生產的目的,也是產品成為產業的關鍵,該鎮聚力拓寬銷售渠道,動員全鎮黨員干部群眾自覺加入宣傳隊伍,依托“遠教+電商”模式,進一步擴大農副產品知名度,通過朋友圈宣傳、網絡直播帶貨、聯系大收購商訂單采購等形式,實現產業變產品。為確保品質,村建成了年交易量300噸的農副產品交易展示中心,將手工面筋、玉珍饈葡萄、桂集牛脯等一批桂集牌“土特產”向社會展示,并定期抽樣質檢,實現“身份證”管理,擦亮了桂集農特產品的“金字招牌”。 (盛可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