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鳳臺縣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實四個納入,把黨的領導貫穿于關工委全過程,健全機制,筑牢陣地,全域推進,配齊配優基層關工組織和隊伍,切實打通關工工作最后一公里,以高質量關工工作助力下一代成長成才和鄉村振興的穩步實施。
強化組織,切實打牢基層基礎
為進一步強基固本,筑牢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基層基礎,鳳臺縣及時對縣關工委人員進行了調整和優化,選配了一批有熱心、有能力、有威望、身體健康的老領導老干部,擔負起關心下一代工作重任。
同時,對全縣各鄉鎮、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和中小學校的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織,進行了重組和補缺,挖潛了一批思想好、覺悟高、有奉獻精神、有群眾基礎的基層老黨員老干部充實到基層關工班子中擔任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和辦公室主任。目前,全縣16個鄉鎮、252個行政村、縣直局以上單位和183所中小學、48個規上民營企業均設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配齊配強班子和工作人員,形成了從縣到鄉鎮到村、社區、學校黨委黨支部一把手“雙崗雙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基層關工工作組織新架構。并建立完善了財政保障機制,鄉鎮根據實際,按每年3—5萬元的額度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村和社區關工委工作經費,由鄉鎮統一代管、專款撥付,落實了基層各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工作人員和五老人員的工作補貼。實現了關工委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切實打通了全縣關心下一代工作“最后一公里”。
優化隊伍,切實鞏固關工陣地
關工工作好不好,筑牢基層陣地很重要。鳳臺按照六有標準,加大財政投入和保障,對基層關工組織進行了規劃化建設與完善,筑牢了“有機構、有牌子、有人員、有制度、有經費”的基層關工工作新陣地,制定和完善了鄉鎮、村和社區、學校的關工工作制度,規范了各鄉鎮九項登記、村八項登記,基層辦公場所、辦公環境和關工活動場地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
同時,積極吸納有愛心、有特長的老黨員、老藝人、老鄉賢、老工匠、縣內各級勞模以及熱心關工事業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與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建立和發展了組織健全、年富力強“五老”隊伍。精準掌握“五老”人員的基本情況,建立檔案,實行動態管理,開展有計劃培訓,建立激勵機制,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工作上支持,為“五老”開展工作搭建平臺,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目前,全縣已組建“五老”關愛工作團(組)100多個,“五老”人員2000余名。同時,推進“雙創”樹典型,全縣17個鄉鎮有12個受到省市表彰,涌現出全國關工模范吳修朗和全省“雙創”青年代表王杰等一批省市級先進。
深化活動,切實營造關愛氛圍
鳳臺建立部門聯動協同創新機制,積極探索創新“五老”隊伍建設與黨員隊伍建設相銜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與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相銜接、企業關工委組織建設相銜接等,建立關心下一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靶向發力,精準落實,關心下一代工作全域推進。
聚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該縣按照“抓好日常,活動經?!钡囊螅鶕h青少年不同年齡學齡,因人因時,有的放矢,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如組織傳承紅色基因“五老”報告團、退伍老兵宣講團,深入鄉村、社區和學校,開展巡回宣講,講好紅色故事。在全縣青少年中組織開展“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微視頻、微黨課宣講、瞻仰追憶、“童心向黨”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激發全縣青少年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熱情與激情;圍繞孤兒、單親、留守、殘障兒童和特困學生等弱勢青少年,進一步聚焦工作重心,加強對他們的關愛與呵護,積極組織“五老”,按照就地就近原則,建立一對一幫扶政策,第一時間為他們紓困解難,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開展“傳承好家風、五老育新人”活動,組建法治關愛報告團,推進法制進校園、進課堂,教育引導青少年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啟動“科技點亮未來”活動。組建“五老關愛團”,僅今年以來,五老關愛團為青少年兒童授課200余場次,救助孤殘病困兒童340余人次,社會救助大學生和各種日常慰問3000多人次。
量化任務,切實抓好關工助力
鳳臺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堅持服務大局,狠抓關工助力,全力寫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成立由縣關工委主任任組長、副主任任副組長,五老人員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各鄉鎮也都成立相應的組織,統一協調推進“鄉村振興·關工助力”工作,每個村均成立農業科技指導組、產業振興幫扶組、鄉風文明宣傳組、平安法治關愛組具體落實各項助力措施,全縣15個涉農鄉鎮均確定了“鄉村振興·關工助力”工作的聯系點。
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開展了“我為鄉村振興獻一策”活動,廣泛征求和收集來自基層一線和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70余篇200多條,結合一線調研獲取的情況,經梳理歸納向市關工委報送了涉及組織保障、產業發展、人才支撐、資金支持、生態宜居、留守兒童關愛、“五老”人員志愿參與等八個方面的獻一策意見,篩選整理出貼近縣域實際的良招實策。這些意見和實招,既緊扣鄉村振興主題主線,又符合實際接地氣。
同時,開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多期,廣大“五老”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其中,培育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受訓人員達千余人次。并發動“五老”科技人員走進鄉村,積極獻計獻策,指導幫助農村青年創辦農業合作社、養殖基地、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輻射農戶就業創業,助推農業產業蓬勃發展。如該縣創業大學生、全省“雙創”代表王杰大學畢業后回鄉流轉非可耕地百余畝,以公司化的模式運營生豬養殖,通過幾年的打拼,產業蒸蒸日上,但如何解決好由養殖帶來的面源污染問題。2020年,縣關工委把該家企業作為 “鄉村振興·關工助力”的重點幫扶對象。幾年來,通過建立團隊,專題攻堅,扶持項目,建成了占地1000畝的集科學研究、種苗繁育、生產示范、種養結合、休閑體驗教育為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實現了低成本生態治污、水芹種植和畜禽養殖三者的有機結合,經濟效益顯著,解決了養殖污染治理存在的經濟效益差、占地面積大等技術難題。我們還把利用高生物量的經濟植物水芹治理面源污染的這一研發技術與處理模式向作為美好鄉村示范點建設的必選項目,向全縣推廣,將農村溝塘水面變成菜籃子、米袋子、花園子,在凈化美化鄉村的同時,還能使村集體和農民獲得經濟收入,成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好項目。
徐艷友
請輸入驗證碼